作者: 刘 屹
摘要:公元 559 年,真谛三藏在晋安译出正量部论书《立世阿毘昙论》,提及当世间发生刀兵、疾疫、饥馑这“小劫三灾”时,将分别只有“一万人种”能够留存下来延续人类 血脉。 这种说法在佛教中显得比较特异,却与道教的“种民”思想颇为近似。
作者: 李 猛
摘要:灌顶《智者大师别传》,国内外所存写刻本均作“别传”,而实际上应是“行状”,这一转变应缘于道宣《大唐内典录》著录此书时的改题,台、越等州传本即受其影响。 智者行状备载智者生前、身后的诸多灵异,而这些灵异遂成为行状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而行状的撰写、增补修订
作者: 武绍卫
摘要:唐开元时期新罗僧慧超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早已佚失,但因被保存在敦煌藏经洞,故得以于 20 世纪初再次被发现;也因其传记标题、作者姓名以及一些词汇曾被慧琳编入《一切经音义》,所以才能被伯希和等人识别出来。
作者: 徐兆正
摘要:《启蒙时代》是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在启蒙运动的研究史中上承卡西尔将启蒙思想与现代性加以关联的规定,下启达恩顿对启蒙运动的新文化史研究,此外这部著作还与卡尔·贝克尔等批评启蒙运动的观点构成争辩关系。
作者: 张宝贵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直接对艺术问题发表意见,但联系为此做的笔记包括以前的著述,却可以见出《资本论》里潜含着丰富的艺术思想。 特别是在艺术 可否成为商品的问题上,马克思似乎承认了这个事实,又因其“本性”不予考虑。
作者: 祁志祥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史以1928 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呈现出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此消彼长。 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主观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并占主导地位。
作者: 肖俊敏 王春辉
摘要: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VR) 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育领域。 文章从发表时间、目的语语种和关涉地域、语言要素和技能、教学对象年龄和目的语水平、技术应用类 型、研究方法和追踪时长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 王广生
摘要:充满艺术论气息的小说《草枕(1906)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之一,而《拉奥孔》(1766)是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的美学名著,两者均以“诗与画的界限”为中心展开美学的发。
作者: 胡文谦
摘要:对于刘别谦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影响,此前学术界更多关注其创作实践方 面,即刘别谦电影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影坛是怎样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刘别谦派”。其实,当时国人透过刘别谦影片,在借鉴其艺术创造的同时,还感悟和理解了刘别谦的电影观念。
作者: 倪婷婷
摘要:鲁迅、老舍、潘汉年的同题小说《离婚》均以有距离的观照方式,在面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抒写自己的心”的真诚,返顾了自我历史。 鲁迅在爱姑的命运里,植入了自己对爱恋走向的焦虑,其清醒包含了可敬的自省和自我超越;老舍在老李等人的苦闷里,嫁接了自己的无助和矛盾,他以初恋记忆承载“诗意”并探索生命的意义
作者: 贺仲明
摘要:孙犁文学具有美善相生的审美品格。 这表现在他以善的伦理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美善合一文学世界的展示,以及与善相和谐的艺术特征上。 孙犁审美品格的主体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同时融汇了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方法。
作者: 张洁宇
摘要:关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寻找与塑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于斗争方式、策略与实绩的反思,是贯穿于鲁迅思想与写作的一条主线。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现实观察的深入,鲁迅对战士与战斗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 赵 平 胡咏梅
摘要:文章通过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分析,认为“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后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较为突显: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约 1 / 4 的小学教师、1 / 2 的初中教师工作时间超过 10 小时;“双减”政策落地加重了教 师在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负担,教师每天用于备课的时间最长
作者: 同雪莉
摘要:青年“低欲望”现象开始于对青年另类表达的批评反思,流行于网络文化中的压力讨论,至如今已有泛化、大众化之势。 青年“低欲望”现象是时代青年逃避现实、遭遇生命意义危机及自我效能感低下形塑的结果,是对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消解。
作者: 陈睿超
摘要:尽管朱子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通常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之别,但实际上朱子的哲学文本中亦不乏“心与理一”这样揭示心、理之一致性的思想表达。 这种表达与阐释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之义紧密相关,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已的本质倾向性
作者: 楼逸秋 颜翔林
摘要:在哲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生命哲学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音乐观念,并形成了一种用生命哲学阐释音乐的理论范式。 首先用生命哲学来阐释音乐的是叔本华,然而鉴于叔本华对于生命冲动的否定,其音乐哲学思想内部存在着一个逻辑悖论。 而后的尼采和布洛赫则以一种彻底肯定生命冲动的姿态,超越了叔本华音乐哲学的逻辑悖 论,并将这一理论范式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