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一兵
摘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作为资本的货币转换而来的对象化劳动“消失”的物质对象———原料和工具都不会自己跳起来活动,更不可能塑形和构序对象以创造新的用在性,所以,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上,只有非对象化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 然而,工人自己的劳动活动的“生产性”本身畸变为奴役工人的“异己性权力”,就是劳动的自我异化。 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作者: 成一农
摘要:虽然学界对于王朝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知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但对于“天下”的范围则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认为相当于“中国” “九州”,或认为相当于“世界”,或认为两者并存。
作者: 高静雅 张平仁
摘要:《文场秀句》是唐五代民间流传的启蒙教材,可惜是书在传世典籍中已散逸,幸赖敦煌文献得以部分保存。
作者: 李永斌
摘要:关于古代希腊与古代埃及的文明交流与互动,传统的重点关注方向已经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 尝试跳出这些“刻板印象”,具体分析和考察迈锡尼时期希腊与埃及的物质文明交流。
作者: 董晓佳
摘要:塞奥多西二世 7 岁成为拜占廷皇帝,其姐普尔克里娅在 414 年成为奥古斯塔,此后长期为塞奥多西二世摄政,掌控帝国事务,在塞奥多西二世统治时期的帝国政府中具有巨大影响。
作者: 李庆本
摘要: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不应该被理解为是对汉 字中心主义的召唤。 无论是中国文字还是西方文字,其本性都是社会性的,它们与意义的联系都是约定俗成的。
作者: 顾春芳
摘要:20 世纪以来哲学美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更新重塑了原有的时空观念,本文从空间诗学的角度研究和阐释戏剧的诗性空间。
作者: 胡疆锋、黎杨全、秦兰珺、杨 慧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文艺展示出了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也为当代文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具有冲击力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网络文艺值得关注的不仅包括审美形式、创作主体、受众数量和影响力的变化,还包括其创作方式、传播路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等领域的系统性转换。
作者: 李启洁 梁德惠
摘要:美国中文教育的低龄化和孔院在美国发展状况的改变给美国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作者: 李国华
摘要:鲁迅以生产者自居的主体意识是一以贯之的,萌生于早期拟想的建构 20 世 纪的“意力之人”,发展于前期对消费知识的批判中,展望于对“第三样时代”的文化实践中,成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左翼文化实践中。
作者: 王子健
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初,沈从文提出由于文坛过于看重作品的“思想”,文学正丧失其独立性,同时其创作也出现了某种“视觉转向”。
作者: 李宇明
摘要:面对儿童,成人自觉不自觉就表现出“成人沙文主义”,但面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则自叹不如! 儿童何以能够“轻松、快捷”而地道地获得第一语言,实为科学之谜。
作者: 刘楚群
摘要:拟声词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观测点。 1 岁左右儿童开始习得拟声词,1-2 岁即习得 A 式、AB 式两类基本形式,4-5 岁已习得拟声词绝大多数变化形式。 3-4 岁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重要转折期,习得词种数量最多;此期之前,习得的拟声词以生命体发出的声音为主,此后习得无生命体发出的声音明显增加。
作者: 严小香 苏新春
摘要:汉语儿童数词获得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时间线条上观察儿童获得十以内数词的时间点。 本研究以《人生初年》为个案,辅以已有研究结果印证,认为儿童基数词的习得过程是呈阶梯式的、阶段性的,经历了萌发阶段(获得数词“一”)、初步发展阶段(获得数词“二(两)、三”)、爆发阶段(获得数词“四-十”)、高阶发展阶段(发展大数目数词),后一阶段的发展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在时间上交叠向前。
作者: 刘 琪 储泽祥
摘要:本研究基于儿童语言是成人语言的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考察 2-5 岁儿童无 定 NP 主语句的习得与发展情况。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成人无定 NP 主语句进行描写分析,再观察 2-5 岁儿童的无定 NP 主语句。
作者: 徐富明 黄 龙
摘要:我国在 2020 年彻底消除了极端贫困,为全人类的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已进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阶段,面临的贫困问题也从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
作者: 赵 鑫 傅安国
摘要:中国乡村儿童认知发展滞后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危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 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让乡村地区的孩子更好地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作者: 谢 勇 李五志
摘要: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为维护社会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暴露了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功能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明确其功能定位对于理论上消解失信惩戒与“一事不再罚”的紧张关系,立法上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入法铺平道路,实践中改变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运用中出现的泛化问题等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 翟相娟
摘要:个人征信中信息主体与征信机构之间的权益冲突是信息保护与信息使用之 间矛盾在个人征信领域的具体化。平衡协调原则要求法律对个人信用信息保护与使用给予同等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隐私优先保护原则要求法律向具有人格属性的信息主体权益倾斜,社会本位原则要求法律优先保护具有公益属性的征信机构权益。
作者: 马宇飞 郑贤君
摘要:我国宪法序言中的历史叙事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所在,同宪法其他条款一样,具有规范性,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历史叙事规范实施包括法律实施和政治实施。 前者通过价值指南、宪法解释、立法实施和合宪性审查,后者通过执政党政策、党的章程、政协组织和群众性组织章程实施。 两者共同为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提供宪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