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
2022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摘要: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李伯重) 追赠恩荣:汉魏晋南北朝丧葬仪制吉凶相参的历史演变(王 铭 )
从“顺朱”到“描朱”看学童习字方法的演进 ———以习字蒙书《上大人》为中心 ………………………………………… 任占鹏(20)
doi:
HTML
-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重大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
null
摘要: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此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更使公众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严重者甚或引发心理障碍和自杀。 心理干 预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被忽视。 积极心理学理论 逐渐被应用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和处置中。 这一视角不局限于对问题的修 补和消除,而转向了增加正性情绪、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醒人们关注积极事件、用积极 的力量面对疫情,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doi:
HTML
-
论我国教育扶贫法治化的基本逻辑
null
摘要:教育扶贫在我国贫困多元治理路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在后扶贫时代,为实 现我国教育扶贫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需在“教育扶贫政策法治化”中完成法治对政策 的批判,通过法治化澄清和确认教育扶贫政策形成的秩序规范,并为教育扶贫政策划定 界限。 教育扶贫法治化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公民宪法作为发展权的受教育权,基本进路 是立法者通过落实制度性保障义务完成以此项权利为价值基础的教育扶贫法律制度的 建构。
doi:
HTML
-
权利救济视角下公民终身学习的 法律保障
null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 2030 行动框架》指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是教育的使命之一。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及“十四五”规划将公民终身学习的“全 面实现”作为奋斗目标。 终身学习是公民生存权、发展权的核心内容,权利与救济的相 伴相生是法律意义上权利的最基本构成要件。
doi:
HTML
-
基于课堂视频图像的教师学习: 意义转型与应用进路
null
摘要:课堂视频图像为教师学习的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呈现方式提供了新的范 式。 课堂视频图像推动了教师学习本质从外在模仿走向意义重构,教师学习重心从关 注“教”走向关注“学”,教师学习实践从经验取向走向循证取向。 作为时代特征的视频 图像,改变了教师学习脉络;作为学习对象的视频图像,揭示了教师学习的内在机理;作 为课堂研究工具的视频图像,扮演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中介;
doi:
HTML
-
让图像说话:刍论图像的 教育与教育学意义
null
摘要:在当下这个图像喷涌的时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研究正在发生一场“图像 转向”运动。 对此,教育学不能视而不见。 如果从图像视角切入,我们将发现新的教育 图景:人的成长、学习过程实质是外部图像世界与内在精神图像世界的互动转化过程, 人借由对图像世界的身体参与、模仿学习实现生命成长,达到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 化。 不仅如此,图像对于教育学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从词源学来看,图像与理论 本为一体;
doi:
HTML
-
20 世纪 50 年代鲁迅形象建构的 唐弢模式 ———以唐弢对冯雪峰《阿 Q 正传》研究的批评为中心
null
摘要: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构鲁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围绕着该话题,鲁 迅身边的人如许广平、冯雪峰、胡风、唐弢等的言论既有目标的一致性,彼此间却也存在 很大的差异。 挖掘这些典型人物的话语差异对理解该阶段鲁迅形象的生产有重要的意 义。 1958 年,唐弢在《论阿 Q 的典型性格》一文中对冯雪峰阿 Q 研究的批评就呈现了 这种巨大的话语差异性。 唐弢在当时批判冯雪峰的政治语境里,论事识人,以官方话语 为蓝本,结合当时的政治任务,分析了冯雪峰的鲁迅研究中存在的“反现实主义”“反阶 级论”等倾向。
doi:
HTML
-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前史发覆
null
摘要: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前两卷主要编写于 1961 年 至 1964 年。 它的编写与出版之间存在一个有学术史意味的时间差。 1960 年前后,唐 弢负责的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已开启。 何其芳将 自己领导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工作经验整体移置于指示唐弢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二 者在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展开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一贯之处。 唐弢最初坚辞高教部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的原因是对突击式的集体编纂模式的拒斥。
doi:
HTML
-
唐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null
摘要:理解唐弢的学术思路和学科贡献,应该将其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这一平台上加以考量。 文学研究所自成立之日,便与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 能部门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人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了高校 无可企及的作用;而在学术思路上,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郑振铎实际为该机构的文学史 实践和对资料项目的热情奠定了基调。 唐弢进入文学研究所,意味着重史料、重文献, 同时兼重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学术方式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得以贯彻。
doi:
HTML
-
日本内阁文库藏孤本《槜李二姬倡和》 与晚明女性诗歌创作
null
摘要:日本内阁文库藏孤本《槜李二姬倡和》二卷,为晚明嘉兴女诗人桑贞白追和 同郡陆圣姬之诗集,是古代女性唱和结集刊刻之先导,为解读晚明女性文学创作活动提 供了更多素材与独特视角。 桑氏以男性惯用的唱和形式来书写女性特有的日常生活, 试图模糊诗歌创作形式的性别界限,直观地映射出以其为代表的晚明女性在文学困境 中的书写焦虑与自我突破,丰富了女性写作的多样性。
doi:
HTML
-
虞通之《妒妇记》新考
null
摘要:宋明帝敕虞通之撰《妒妇记》《为江敩让尚公主表》,时在泰始五年至七年间, 这是刘宋王朝走向衰亡的关键时期。 为争夺皇位,巩固统治,尤其为幼子继位计,明帝 剪落皇枝,导致王室衰弱,遂不得不倚重士族———尤其是诸尚主士族;然宋世诸主严妒, 尚主士族婚姻生活并不如意,这显然不利于统治。 因而,明帝敕虞通之撰《妒妇记》《为 江敩让尚公主表》,意在警诫诸主,安抚诸尚主士族,以获得诸尚主士族支持,从而为其 幼子继位作准备。
doi:
HTML
-
国际中文教育供给侧优化的 理论依据与发展路径
null
摘要: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供给侧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 于供给主体的不同职能,国际中文教育供给模式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供给。 国际中 文教育供给侧优化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定位供给主体的不同职能,既注重社会效益, 也重视产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发展路径为:丰富中文作为公共产品的多类 型、多层次供给,不断激发国际中文教育的市场活力,持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系列品牌 传播价值,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和传媒优势为国际中文教育赋能。
doi:
HTML
-
由“止观”生“极乐” : 智顗经论的美学义解
null
摘要:智顗是天台宗创始人。 他阐释《法华经》的经论奠定了天台宗美学的主要教 义。 智顗否定世俗的感官欲望之美,认为“五欲无乐”,只有痛苦,消灭痛苦的根本途径 是止观并行、定慧双修,如此就可产生金刚真心,获得至美常乐。 与此相联系,智顗还论 述了以“绝”为“妙”、以“圆”为美以及“言”与“道”的不即不离问题。 层次丰富而思理 绵密,对认知佛教美学的基本主张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doi:
HTML
-
狮子形象:跨文化的流动与变异
null
摘要:狮子在起源地有不同的文化形象。 地中海诸文化以及相关的伊朗高原,从原 始时代到早期文明再到轴心时代、中世纪,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狮子形象———从司芬克 斯,到拉玛苏、格里芬、司摩奇,以及基督教象征体系中的狮子形象。 在印度文化中,狮子 形象进入到最高神体系,狮子或是最高神本身,或是其胁侍,面相多种多样,以司摩奇和格 里芬为主的狮子形象进入欧亚草原,融入了神鹿的元素,形成新的形象;又沿欧亚草原传 入到本无狮子的中国,在汉语译词上,定型为三大语汇:狻猊、师子、狮子
doi:
HTML
-
对话与灵魂 ———论柏拉图对话何以成为灵魂的“高贵话语”
null
摘要:在柏拉图哲学中对话与灵魂问题密切相关。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到笛卡尔 的“灵魂”的谱系中,柏拉图首次赋予“灵魂”以结构性内涵,揭开了对话作为灵魂的“高 贵话语”( )的序幕。 作为关照灵魂的话语技艺,反诘法只针对错误而无法 指明真理,智术只提供意见而不关心真理,对话辩证法使灵魂转向直观真理,因而是真 理性的话语。 作为认识灵魂的直观方式,爱欲、迷狂和神话等宗教元素构成了“灵魂之 眼”的直观基础。 爱欲和迷狂构成了直观的动力条件,神话讲述灵魂在死后世界的命 运,确保了“理念” 对个体灵魂的可见性。
doi:
HTML
-
论柏拉图的身体之爱和真理之爱
null
摘要:本文是对《会饮》的一次重读。 对柏拉图来说,爱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抵制 死亡。 而抵制死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男女身体之爱导致的生育来抵制死亡,生育 孩子是对自己生命的延续;另一种是通过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真理之爱来抵制死亡;真理 和智慧会通过男人的爱来传递。 一旦将自己的智慧和真理传递下去,那么这个人也不 会死亡。 也就是说,培育一个孩子和传递真理都是以爱为中介抵制死亡的方式。
doi:
HTML
-
从项羽封王到汉家记忆: 秦汉王号字数分等现象初探
null
摘要:先秦以一字国名型王号为主流,这类王号多带有大国、天子名号的历史记忆。 秦汉之际,项羽戏下封王,首创带有郡称色彩的二字王号,限制诸王身份,意图推动王号 属性由“封建”到“郡县”的转化,为以后称帝服务。 楚汉之际的王号字数区分,在汉代 得到了延续与再建,形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后世爵制走向的汉家记忆。 一方面,随着政 策变化,王号字数区分强弱有变,逐渐形成了“王号郡县化”的态势,构成魏晋时郡王、 县王等级出现的制度背景。 另
doi:
HTML
-
从“顺朱”到“描朱”看学童习字 方法的演进 ———以习字蒙书《上大人》为中心
null
摘要:以往学界认为旧时学童习字多用“描朱”,或称“描红”,今敦煌文献中发现的 “顺朱”习字法,改写了对古代学童习字方法的认知。 从敦煌写本 P. 4900(2)《上大夫》 来看,“顺朱”突出“顺”,重在对范字(朱笔或墨笔)的临写。 经过对敦煌、吐鲁番、和田 等出土文献中的“顺朱”写本的统计,得知唐五代时期学童习字普遍使用“顺朱”,且早 在武周时期的西州已出现“顺朱”。 当时的纸张较厚、印刷术不普及是习字采用“顺朱” 的重要原因。
doi:
HTML
-
追赠恩荣:汉魏晋南北朝丧葬仪制 吉凶相参的历史演变
null
摘要:在中古时期的“五礼”实践中,本属于凶礼的丧葬礼却包含了吉、凶两种属性 的仪制,这一点颇为值得探讨。 中古时期丧葬仪制中的吉凶卤簿,是使丧葬礼得以由凶 而趋吉的重要仪制系统。 吉卤簿进入丧葬凶礼的仪制发端于汉魏,反复于西晋,扩充与 规范于南北朝,总体上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以“故事”、“殊礼”与成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其仪制内容渐次包含了吉驾卤簿、鼓吹、旌旗、仪服等物化礼乐,其结果是在出丧时以柩 车为中心形成了凶部伍,以魂车为中心形成了吉部伍。
doi:
HTML
-
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 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null
摘要:“安民恤民”是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凶年” 救济即救灾是恤民工作的重点。 近代以前,交通运输手段落后,要进行有效的救灾工 作,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这个制度又离不开信息的收集。 因此信息收集就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 清代将粮价奏报与雨泽奏报系统共同组成荒政信息收集系 统,从而建立起完备的信息收集系统。
doi:
HTML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