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2 期 (总第 271 期)
作者: 彭小瑜
摘要:为了支持冷战和越战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新保守主义作家乔治·韦格尔曾经对现代天主教和平思想提出尖锐的批评,其锋芒触及托马斯·默顿(1915—1968)。后者是美国特拉伯修会的修士,是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反战作家之一。 在他看来,冷战和越战发生有其善恶二元论的根源,也就是将两大阵营的分歧和对立夸大为不可调解的真理与谬误之争。
作者: 李宏图
摘要:作为塑造欧洲现代性的一种重要的思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理应得到重视。基于此,文章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认为这一研究应在思想史的历史性维度下展开。 具体而言,重视思想家的文本,在把握思想家文本的思想主题的同时,将思想家组织文本时的“修辞战略”纳入研究范围;不仅关注一流的那些思想家,而且也要重视其他思想家;不再只研究属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家,还要考察那些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其他诸种思想家;
作者: 倪玉珍
摘要:面对大革命前后欧洲的混乱无序,圣西门尝试用实证方法探究欧洲社会危机的历史起源,并观察到 19 世纪初的欧洲处于从军事-神学社会向实业-科学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他因而认为寻求势力均衡的维也纳体系无法使欧洲维持长久和平,欧洲危机的结束不能仅靠外交和政制层面的努力,更根本的在于推动欧洲完成社会转型,确立 实业科学社会。
作者: 赵静涵
摘要:1916 年 3 月“洪宪帝制”取消至 7 月《临时约法》恢复之间,南方护国军同北洋系围绕中央权力归属问题———袁世凯退位和总统继任、约法恢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护国军在依据约法坚持袁世凯退位的基本立场下,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同北洋系领袖进行谈判,在总统人选黎元洪之外又提出了段祺瑞;北洋系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为了维持自身权威和政府的运作,进行了对内整合和对外斗争、妥协,最终恢复《临时约法》,形成了“黎府段院”的暂时稳定的权力格局。
作者: 卢春红
摘要:对于“新美学”的建构,德国当代美学将其称为对鲍姆嘉通关于美学作为“感性认知”这一最初构想的再次复兴,其深层意旨在于,突破美学在近代之后的发展中伴生的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葛,在对美学本色的回归中彰显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梳理作为学科门类的“ 艺术哲学” 与“ 美的艺术” 之间的纠缠可看出,“ 艺术哲学”被用来取代“美学” ,源于理性思维对感性逻辑的排斥
作者: 刘旭光
摘要:自由愉悦(free pleasure)是审美活动的标志,自由愉悦源于 18 世纪的审美非功利性,并在康德美学中得到理论奠基,自由愉悦的本源是我们心灵中的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但会被诸多对象所激活,它是我们心灵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被自然、艺术直接激活,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间接激活,自由愉悦贯彻在关于自然、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之中,是“美感”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它也是文明的尺度与社会发展的 理想。
作者: 岳欣云
摘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京津冀教师协同发展,也就是建构“京津冀教师共同体”。 京津冀教师共同体既包含基于大学与学校建立的 U-S 教师教育共同体,也包括学校之间形成的 S-S 教师学习共同体。 建构京津冀教师共同体,既需要关注成员价值观和愿景的共享性,又要容忍和尊重成员的异质和差异性,其目标是为了谋求教师进步和共同的发展,其保障机制是合作实践的有效性。
作者: 原 博 赵浩宇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校企合作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该研究搜集了 2006 年至 2020 年京津冀三地 144 份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运用 ROSTCM6、UCINET 等软件,从关键词的词 频和中心度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然后从与校企合作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技能大赛开展、职教集团建设、资源分配等方面对政策的共 性、差异性进行了质性归纳和比较。
作者: 王 申 陈国秀
摘要:我国公立大学内部领导决策系统存在摩擦冲突、贯彻执行系统各自为政、民主监督系统浮于表面形式、学术运行系统存在过度竞争等一系列“碎片化”问题,其制约公立大学内部的有效治理。 整体性治理是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理念,它具备公共性、协调性和整合性特征。
作者: 李 刚 郭艳煌
摘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建立了适用所有学习领域的共同框架,提出了围绕大概念、课程素养、内容学习三个方面的“Know-Do-Understand”课程设计模式。 基于此,该研究对于课程体系中的科学课程进行了全面审视,从总体目标、整体特点、设计方案、重要事项以及设计示例五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从学科大概念视角指出当前我国对于学科大概念的进一步探索应把握三个方面:全面把握学科大概念的价值形式,科学把握学科大概念的提炼路径,深刻把握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转化。
作者: 曹继华
摘要:将套语理论纳入《诗经》创作视野,要注意对其适用语境的考察,重视该理论纳入中国早期诗歌创作讨论的历史根源,以及套语核心要素:语句、韵律、主题在《诗经》“大雅”“国风”不同篇章功能意义的转化,商周青铜器铭文、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文本等“同语”书写中语序方式的调整等问题。
作者: 董韦彤
摘要:王世贞是一个拥有多维文学面貌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晚年自悔”,其本质是他身上的群体意志和个体意识不完全重合。 从表现上来看,他从未抛弃复古的根本立场,同时却又有中晚明时期文学发展大势由复古转向革新的影子。 这种特性在其对苏轼的接受态度上得到了完整的投射。
作者: 鲍国华
摘要:作为鲁迅研究“务实派”的代表,李何林的鲁迅研究体现出重实证、重文本的特点。 专著《鲁迅〈野草〉注解》对鲁迅最具“玄学”意味的作品集《野草》进行了“朴学”式的探究,并在对注释和解读的反复修改中不断强化这一研究策略。 李何林的《野草》研究确立了鲁迅文本研究的一种范式,即通过详细的注释和逐词逐句的解读,追求文本阐释的准度而非深度。
作者: 金 鑫
摘要:《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著作之一,从诞生之日到今天,它始终保持着对学科的影响力。 丰富的史料、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应用、对社会现实影响因素的密切关注是其影响力的主要基石。 如果进入《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生成的 20 世纪 40 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 50 年代上半期、被重新认识的八九 十年代,以彼时的学科状况为背景,
作者: 刘 瑛 高 正
摘要:法律意义上的失信行为表现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悖反。 在知识产权领域推进信用治理契合共同的发展需要,但知识产权失信行为的规制仍面临理论、制度与观念上的多重困境。 在信用法治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失信行为规制体系迎来全国统一立法的历史机遇期,应在社会信用立法的总体部署下,对知识产权失信行为与失信惩戒措施两大核心要素作出符合法治原则的科学设定,据以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落实。
作者: 郑 臻
摘要:目前,以滥用“图录不确定”条款为代表的一系列拍卖人失信行为正严重影响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在规制拍卖人失信行为的过程中,由于艺术语境、商业语境与司法语境的种种差异,致使规制的效果不佳。 有鉴于此,引入信用规制方法约束拍卖人行为,这对于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 付继存
摘要:作品认定的“艺术无价值论”是著作权法理论与实践的主流观念。 “艺术无价值论”受审美无歧、作品类型法定与开放艺术观三种观念的影响,这导致作品作为艺术形式的属性被忽视。 事实上,审美无歧视仅支持作品的审美价值无著作权法意义,与作品为艺术形式并不冲突。 作品类型法定不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以及艺术创作的原生秩序。 开放艺术观是对艺术创新的描述,体现的是艺术理论的多元性,而非艺术丧失规范意义的托词。
作者: 金晓文
摘要:股东派生诉讼作为拯救公司内部救济失灵的措施,对减少代理成本、保护公司利益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设置可以平衡各博弈主体的利益关系,但是其制度设计囿于缺乏具体的裁判规则,并不能在防止决策权力滥用和实现商业决策效率之间找到最优解。 在股东派生诉讼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形成一个利益平衡链条,由商业判断规则充当稳定器,在股东派生诉讼诉前端的前置程序
作者: 盛继艳
摘要:海外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对华文教师的胜任力提出了更广维度、更深层次的要求。 文章综合多种胜任特征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专访了 12 位深耕海外华文教育的杰出华校校长,运用“冰川模型”理论,从动机态度、个性特质、自我概念、技能和知识素养五个维度,对访谈关键信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由 7 个模块 29 项特征构成的海外华文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并以海外华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为例,就该模型的应用提出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