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
目前社科期刊面对的十个矛盾与难题 ——社科期刊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应对
仲伟民 温方方
摘要:中国社科期刊经过百余年尤其是最近40多年的发展,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对推动中国社科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国社科期刊也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矛盾;学术评价对学术期刊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审三校”的外在要求与主编编辑的能动作用如何协调;
-
论“学者办刊” ——围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开
邹晓东
摘要:“学者办刊”与“学刊引领学术潮流”只是夸夸其谈,还是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界过去40余年来的“编辑职业化”历程,倾向于割裂学刊编辑的学者与编校者身份,却又无法有效概括学刊编辑的工作实质,在打破“编研一体”原有格局的同时,造成了学刊编辑学术素养降低、办刊责任被迫向学者(客串编辑)转让的尴尬局面。
-
生存结构与论文章法 ——基于写作与评阅的双重经验
邓曦泽
摘要:由于生存活动具有“问题+方法+效用”的基本结构,且学术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生存,所以,以该结构为基础模型与方法论,可以总结出论文写作的基本章法。论文选题有三个必备要素(QIT):问题、观点与思路。而论文选题是否可行,有实用、简明、易行的三个判断原则(VAG):价值原则,即选题有无价值;能力原则,即作者能否大体胜任;空白原则,即已有研究是否还留有空白。其中,选题价值尤为重要,它主要来自研究取向独特性与研究对象独特性。
-
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 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null
摘要:“安民恤民”是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凶年” 救济即救灾是恤民工作的重点。 近代以前,交通运输手段落后,要进行有效的救灾工 作,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这个制度又离不开信息的收集。 因此信息收集就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 清代将粮价奏报与雨泽奏报系统共同组成荒政信息收集系 统,从而建立起完备的信息收集系统。
-
唐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null
摘要:理解唐弢的学术思路和学科贡献,应该将其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这一平台上加以考量。 文学研究所自成立之日,便与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 能部门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人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了高校 无可企及的作用;而在学术思路上,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郑振铎实际为该机构的文学史 实践和对资料项目的热情奠定了基调。 唐弢进入文学研究所,意味着重史料、重文献, 同时兼重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学术方式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得以贯彻。
-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前史发覆
null
摘要: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前两卷主要编写于 1961 年 至 1964 年。 它的编写与出版之间存在一个有学术史意味的时间差。 1960 年前后,唐 弢负责的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已开启。 何其芳将 自己领导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工作经验整体移置于指示唐弢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二 者在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展开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一贯之处。 唐弢最初坚辞高教部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的原因是对突击式的集体编纂模式的拒斥。
-
20 世纪 50 年代鲁迅形象建构的 唐弢模式 ———以唐弢对冯雪峰《阿 Q 正传》研究的批评为中心
null
摘要: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构鲁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围绕着该话题,鲁 迅身边的人如许广平、冯雪峰、胡风、唐弢等的言论既有目标的一致性,彼此间却也存在 很大的差异。 挖掘这些典型人物的话语差异对理解该阶段鲁迅形象的生产有重要的意 义。 1958 年,唐弢在《论阿 Q 的典型性格》一文中对冯雪峰阿 Q 研究的批评就呈现了 这种巨大的话语差异性。 唐弢在当时批判冯雪峰的政治语境里,论事识人,以官方话语 为蓝本,结合当时的政治任务,分析了冯雪峰的鲁迅研究中存在的“反现实主义”“反阶 级论”等倾向。
-
利他行为的合理性模式
解本远
摘要:与追求自我利益的自爱行为相比,利他行为的合理性往往需要进一步说明。在对利他行为的合理性论证中存在两种不同模式:推论性模式与相似性模式。密尔被认为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推论性模式,试图从利己行为的合理性推论出利他行为的合理性,西季威克否认了推论性模式,以直觉主义的方式承认了利他理由与追求个人利益的审慎理由同样具有独立的合理性。托马斯·内格尔在西季威克的基础上采取了相似性模式:利他理由与审慎理由具有相似的规范性结构。
-
时尚的契合:风格的身体美学探究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 何 琳译
摘要:文章从身体美学的角度论述了时尚业中存在的矛盾,在明确时尚业中试衣模特的矛盾本性基础上,讨论了这一职业所体现出的时尚悖论。时尚是一个在动态平衡中整合各种冲突力量的过程。时尚概念既具描述性,又具评价性,其意义含混。同时,时尚具备一般性和特殊性,并且平衡了实用性与装饰性。在巨大的动态平衡中,时尚的契合将相反元素组织在一起,通过创造复杂、紧密相关的兴趣、价值观、策略、地位和风格模式,让时尚对人们产生吸引力。
-
经济史的写法 ——读《剑桥中国经济史》(笔谈)
李伯重 刘志伟 魏明孔 何平 周建波 颜色
摘要:在过去40多年里,国际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加州学派”的出现和“大分流”问题的持久讨论为标志,中国经济史研究也进入了国际经济史学术主流,成为国际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
什么是“审美生命” ——席勒“审美教育”论再考
[日]小田部胤久著 郑子路译
摘要: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1795)中,提出了“审美生命”的概念,认为“人类每次都通过审美生命(das ästhetische Leben)重新被赋予人性”。尽管“审美生命”在席勒的审美教育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它却几乎从没被当作过研究的对象。席勒美学的主题并非自律性艺术,而是如何创造“审美生命”以及不受规定性目的制约的“生活艺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审美生命”:第一,“审美生命”虽然欠缺某种规定性,
-
家庭地位法律重构的依据和意义
刘光华 牛 倩
摘要: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特定社会主流价值孕育滋长、代际传导的重要载体,更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文化”无一例外都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家观念”还型塑了中国社会的本土文化基因。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尤其是夹杂其中的西方主流价值的涌入,个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和法治体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当然,中国传统“家文化”及制度需求也仍然顽强并持续地以边缘化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领地。
-
论康有为的大同婚姻思想
梁景和 徐全民
摘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绘制了大同社会的婚姻形态,反映了他五个方面的大同婚姻思想,并对其中的一些思想主张进行了多方论证,提出自己一些基本的理论根据及其实施办法。但他的核心婚姻思想只有一点,即婚姻要有期限,不能有终身的约定。康有为大同婚姻思想的形成与国内外的思想文化、社会现实以及康有为个人的婚姻生活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
新中国教育立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湛中乐 靳澜涛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法制经历了初创、停滞、恢复与繁荣的发展过程。在70年教育立法的沉浮变迁之中,政策法律化、法律体系化以及权利中心化共同构成教育立法演进的三大推动因素,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形成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共识。但是,距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教育立法尚有一定差距:教育政策向教育法律转化的限度尚待进一步厘清,部分领域还存在法律规范缺位的现象,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内部的协调性较弱,许多规范呈现出国家权力的高强度影响。
-
走出言说的禁地 ——教育视频图像学对课堂研究方法论边界的突破
李 栋
摘要:从宏观思辨到微观田野,从单调独白到复调叙事,从时空割裂到时空整合,课堂研究的现实困境与诉求亟需一种“跨学科”“全息性”和“统整式”的研究范式,祛除遮蔽以透视课堂的本真面貌。教育视频图像学作为一个“破碎”而“整合”的概念,缝合了形象与文本、图像与语言之间的裂隙,实现了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即自我、他者、对象三元的统一。从“图像志”到“图像学”,教育视频图像学对课堂研究方法论边界的突破,
-
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
孔少华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使沉浸式传播成为新的研究焦点,“沉浸”对应着Immersion和Flow experience两个英文术语,术语混用体现着两种研究取向,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图景构建带来的感官沉浸是沉浸传播的初级阶段,而基于各种媒介手段实现的意识沉浸则是沉浸传播的发展方向,对沉浸问题的研究最终会在用户认知研究形成新的跨学科研究交点。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边界问题是沉浸式传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和注意力强化是消除边界的两大方式。
-
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路径试探
崔永东
摘要: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在法治发达国家是一个普遍性的制度安排,行政法院的设置以及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就体现了这一制度安排。行政法院的建置在西方大陆法系国家较为普遍,这与英美法系的“司法审查”有别,英国司法审查的主体是普通法院,按照“越权无效”原则来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中国可以借鉴上述两种模式构建行政法院体系或司法审查制度,以加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
日本“东洋史”三种模式及东洋史观批判
王向远
摘要:“东洋史”研究是日本的东方学中起步最早、影响最大的学科,大体形成了三种东洋史模式:一是桑原骘藏的“民族盛衰-邦国兴旺”模式,宗旨是将改朝换代为主要内容的国别史转换为民族、邦国关系史,奠定了东洋史的基本架构;二是白鸟库吉的“南北对抗-东西交涉”模式,把东洋史视为北方野蛮民族与南方文明民族的互相对抗而又互相消磨的历史,日本因处在这种对抗之外而保持了特殊性,而日本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则属于文化交流性质的“东西交涉”;三是宫崎市定的“西起东至-终点文明”模式,认为东洋文明起源于西亚,经过印度、
-
德国系统教育学中的教育行动形式研究 ——基于对康德、赫尔巴特与施莱尔马赫教育理论的历史考察
林 凌
摘要:如果说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一大革命性成果体现为分化出了三分的教育行动形式,即儿童管理、教学和教育支持,那么,为这种三分的教育行动形式奠基的正是康德、赫尔巴特和施莱尔马赫的教育与教化理论。教育行动着眼于对个体的不确定的可塑性和主体性的承认,因而也有着明确的作用界限。教育行动强调未成年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并最终指向对其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三种教育行动形式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它们既延续着自启蒙以降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也呼应着当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
检察权的人民性:公诉权核心论的宪法学沉思
郑贤君
摘要:检察权的人民性久已被遗忘,这是导致宪法解释明显偏离文本文字的重要原因,也是公诉权核心论产生的解释学根源。宪法和法律文本文字不是机械的语言学与语义学追随,即使是自由解释亦不得冒偏离文本文字的风险,否则将有违人民主权这一伟大原则。检察权来自宪法设计,无论是人民授权、宪法授权、主权者授权,还是人大授权、人大二次授权,都说明检察权的根基深植于民主集中制这一宪法原则,其核心深藏于权力分工与监督之中,其功能未必仅限于刑事诉讼。作为人民代理人,检察权的核心在于“完全且独立的权力”,公诉权核心论是偏离文本文字的宪法臆造,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