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商标的信用功能
龙文懋 齐慜哲
摘要:
现代商标代表了商品或服务的信用度,体现了相关公众对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及成长性的信赖以及对整个交易制度的信任。 在商标的各种功能之中,商标...
doi:
HTML
当期文章
-
论商标的信用功能
作者:龙文懋 齐慜哲
摘要:现代商标代表了商品或服务的信用度,体现了相关公众对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及成长性的信赖以及对整个交易制度的信任。 在商标的各种功能之中,商标的品质保证功能实为信用功能,是商标的核心功能;识别功能作为商标的基础功能,服务于商标的信用功能;广告宣传功能、符号表彰功能则是商标信用功能的衍生功能。
-
法律激励与信用治理耦合机制研究
作者:刘光华 李泰毅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成为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 它要求我们反思传统治理机制的法律惩罚偏倚,进而更多运用法律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但目前法律激励机制存在理论缺乏创新、激励机制狭窄化、激励内容流于形式等本源性问题。
-
纳尔逊·古德曼的功能性情境性 形式主义符号论艺术观
作者:黄应全 徐 木
摘要:古德曼对“艺术”的界定属于反本质主义范畴,它以符号理论为基础,以审美症状说为中心,以形式主义为实质,以功能论和情境论为补充。 与古德曼艺术界定相关的符号理论包括指称与例示的区别、谱号性与非谱号性的区别(即谱号理论)。
-
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罗恩菲德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论
作者:曾繁仁 王力申
摘要:艺术向来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尤其是现代以来,对于艺术问题的重视和广泛讨论,已是一项显见的美学事实。 这一点,无外乎与两个需要相关:一是美学转型发展之于艺术理解的理论深化需要;二是对于艺术的当代发生及其变异性存在形态的理论把握需要。
-
控制权之争:中程弹道导弹部署与 美法关系(1957—1959)
作者:窦云婷
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美国考虑在欧亚盟国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局限性,美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落后以及法国等西欧盟国对美国“核保护伞”的质疑,是美国在海外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主要原因。
-
“尼克松冲击”与法国应对美元霸权的 策略
作者:王雯菲
摘要: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法国在国际货币领域不断强调黄金的储备地位和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金汇兑本位制。 然而 1971 年尼克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却单方面中止了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国际社会唯一通行的支付手段。
-
尼克松政府对印度开发核武器的 认知与应对
作者:柏友春
摘要: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使得尼克松政府对印度核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当有限。 除对印度的核能力与意图不断进行情报评估之外,尼克松政府在该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实质性行动仅是于1970 年 11 月向印度政府提出书面警告,而缺乏后续措施。
-
古代两河流域的他者形象初探
作者:袁指挥
摘要:古代两河流域人以建构他者的方式,界定了自我并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在古代两河流域人眼中,相貌、肤色等外在体质特征不是区分族群的标准,语言在区分族群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 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
作者:张晓萌 张潇梦
摘要: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全面重构
所开启。 资本寻求支配性权力的内在欲望借由空间拓殖运动建构起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引致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与失衡,并衍生出苏联式现代化、依附式现代化等现代化的传统形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路径探析
作者:李怀涛 杨文烨
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
提出的重大问题。 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
-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缘起与特征
作者:王淑芹 郭 玲
摘要:诚信失范破坏市场秩序、消解道德信念、瓦解社会信任、损害国家形象。 诚信缺失不仅是社会道德堕落的表征,也是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风险点。 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创立“征信体系”以应对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严峻挑战。
-
论信用惩戒与腐败治理
作者:李瑞华 魏昌东
摘要:中国特色的信用惩戒制度是社会治理的优化机制之一,可作为腐败治理的崭新机制引入治理体系之中。 信用惩戒制度基于“金融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的生成机理,具有信用评级、市场监管、塑造诚信观等基本功能。 其作为国家治理新需求下的新型治理模式、综合治理范式,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有效弥补制度性失灵带来的治理效能不彰。
-
后疫情时代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 三个维度的思考
作者:李春雨 刘景艳
摘要: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语言文化传播将迎来一场重大的调整与革新,中国语言文化的跨语境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民间化、传播内容生活化、传播手段数字化等特征。 在这一进程中,有“温度”的传播姿态将提供充满人文情怀的对话语境,有“深度”的传播内容将构建精神交流的深层空间,有“广度”的传播格局将打开精神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境界。
-
中国早期文论的海外英译与阐释 ———以《诗大序》为中心
作者:刘文昭
摘要:作为“诗之大纲”的《诗大序》,不仅在传统中国关于诗的性质与功能阐释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其域外翻译与流传也甚广,在世界性诗学理论的表述中有着自身的特色与影响。 二战后,随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向美国的转移,有关《诗大序》的翻译与研究也聚集到美国的学术圈;与此同时,基于《诗大序》英译的成果,以华人学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研究也尝试激活《诗大序》的理论话语
-
狄更斯小说中的教育规训与叙事进程
作者:闵晓萌
摘要:中外学界多着眼于教育本身来分析狄更斯小说中的教育书写,却鲜少关注教育书写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忽略了“教育”作为一大动因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董贝父子》和《我们共同的朋
友》中,以英国 19 世纪的实物教学课、赞助人制度和教师培训机制为原型,全面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教育规训在课堂教学、课堂外规范化管理和检查考试等环节中的运作过程。 上述三部小说中的教育规训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
-
平江寓居体验与陈基的诗文观念
作者:左东岭
摘要:陈基在元明之际的平江文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师承黄溍,乃是浙东学派传人,曾三次进京干谒以谋求官职,虽屡遭挫折而信念不改,元末不仅入仕张吴政权,且入明后又预修《元史》。 同时他又长期寓居平江,与陆颐、徐元震、倪瓒、沈右等吴中文人
交往密切,深受当地隐逸求乐观念浸润,形成其超然情怀与诗酒雅趣。 表现在诗文创作上,则展现出超然优美与沉郁顿挫的两极体貌。
-
《楞严经》 :打开徐渭艺术世界的秘钥
作者:周 群
摘要:徐渭《涉江赋》中的“真我”是具有《楞严经》“妙明元心”学理背景的“含裹十方”之“我”,是纾解科场失意心理之作,不应视为其文艺思想的典型形态。 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黜伪求真的取向相同,主体内涵有别。 徐渭《翠乡梦》对原红莲
故事进行了重构,成为《楞严经》序分的艺术再现。 集诸艺于一身的徐渭对《楞严经》独
有的“都摄六根”的“根大”思想必有会心之解,对其进入诸觉浑成为一的创作状态多有
启示。
-
《凉州词》 “黄河远上”文本的 文献学解读
作者:郝润华
摘要:王之涣《凉州词》一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作品,流传甚广,但其文本却较为复杂。 由于明代以前版本的稀少,近代以来的学者从艺术特色、地理空间、时代环境等角度对此诗文本的差异性多有推测性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无一定论。 其实,从文献学方法的解读视角也可透视出此诗文本的一些信息。
-
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 多系统耦合视角
作者:高 兵 苑大勇 李 旭
摘要:文章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将区域发展分为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生态环境三大要素系统,分析相关要素的协调度,探寻教育与其他单元最紧密的耦合关系。 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区域特色,将区域教育分为四种类型,从长远看,首都各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即人文政务引领,优质均衡驱动;产业功能引领,协同开放驱动;空间布局引领,多元混合驱动;生态意识引领,信息智能驱动。
-
区域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需求预测 ———以北京市为例
作者:曹浩文 杜育红
摘要:区域普通高中学位资源需求受户籍学龄人口数、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和普通高中年级升级比例影响,专任教师需求受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配置标准影响。 对 2021 年至 2034 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位和专任教师需求进行预测表明,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位需求将出现快速、大幅增长,普通高中学位和专任教师都将出现较大缺口。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