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琪延 张 珊
摘要:基于 2006—2021 年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数据,测算居民时间分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收入增长与时间压力共存现象。 理论分析发现,将家庭总收入作为产出要素时,居民时间分配效率会受到不同活动时间投入的影响,且存在个体异质性。 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研究时段居民时间分配效率提高,且差距缩小,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明显;制度外工作/ 学习时间越长,通勤、睡眠和休闲时间越短,时间分配效率越高;随着居民时间分配效率的增加,个体特征对其影响变小
作者: 江 凌 胡森豪
摘要:当下,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 不同的社会个体或群体参与不同种类、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彰显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文化资本正是影响社会身份与地位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文章以社会身份为中介,分析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可能存在的同源关系、个体关系、纯食-杂食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蕴藏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演化机制
作者: 梁 琰
摘要:对平等的关注和追求是政治哲学的“永恒问题”。 在希腊化及罗马帝制时期急遽变动的现实政治境况中,斯多葛学派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基于宇宙城邦观念的普遍平等学说。 但根植于理性与德性的斯多葛式平等并非是一种真实且广泛的平等,其面临着由理性脱轨导向的平等关系的解除、由智慧高下产生的平等资格的限定,以及由偶然机运导致的平等能力的丧失等三重悖论。
作者: 曹浩文 杜育红
摘要:区域普通高中学位资源需求受户籍学龄人口数、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和普通高中年级升级比例影响,专任教师需求受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配置标准影响。 对 2021 年至 2034 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位和专任教师需求进行预测表明,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位需求将出现快速、大幅增长,普通高中学位和专任教师都将出现较大缺口。
作者: 高 兵 苑大勇 李 旭
摘要:文章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将区域发展分为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生态环境三大要素系统,分析相关要素的协调度,探寻教育与其他单元最紧密的耦合关系。 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区域特色,将区域教育分为四种类型,从长远看,首都各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即人文政务引领,优质均衡驱动;产业功能引领,协同开放驱动;空间布局引领,多元混合驱动;生态意识引领,信息智能驱动。
作者: 郝润华
摘要:王之涣《凉州词》一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作品,流传甚广,但其文本却较为复杂。 由于明代以前版本的稀少,近代以来的学者从艺术特色、地理空间、时代环境等角度对此诗文本的差异性多有推测性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无一定论。 其实,从文献学方法的解读视角也可透视出此诗文本的一些信息。
作者: 周 群
摘要:徐渭《涉江赋》中的“真我”是具有《楞严经》“妙明元心”学理背景的“含裹十方”之“我”,是纾解科场失意心理之作,不应视为其文艺思想的典型形态。 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黜伪求真的取向相同,主体内涵有别。 徐渭《翠乡梦》对原红莲 故事进行了重构,成为《楞严经》序分的艺术再现。 集诸艺于一身的徐渭对《楞严经》独 有的“都摄六根”的“根大”思想必有会心之解,对其进入诸觉浑成为一的创作状态多有 启示。
作者: 左东岭
摘要:陈基在元明之际的平江文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师承黄溍,乃是浙东学派传人,曾三次进京干谒以谋求官职,虽屡遭挫折而信念不改,元末不仅入仕张吴政权,且入明后又预修《元史》。 同时他又长期寓居平江,与陆颐、徐元震、倪瓒、沈右等吴中文人 交往密切,深受当地隐逸求乐观念浸润,形成其超然情怀与诗酒雅趣。 表现在诗文创作上,则展现出超然优美与沉郁顿挫的两极体貌。
作者: 闵晓萌
摘要:中外学界多着眼于教育本身来分析狄更斯小说中的教育书写,却鲜少关注教育书写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忽略了“教育”作为一大动因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董贝父子》和《我们共同的朋 友》中,以英国 19 世纪的实物教学课、赞助人制度和教师培训机制为原型,全面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教育规训在课堂教学、课堂外规范化管理和检查考试等环节中的运作过程。 上述三部小说中的教育规训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
作者: 刘文昭
摘要:作为“诗之大纲”的《诗大序》,不仅在传统中国关于诗的性质与功能阐释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其域外翻译与流传也甚广,在世界性诗学理论的表述中有着自身的特色与影响。 二战后,随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向美国的转移,有关《诗大序》的翻译与研究也聚集到美国的学术圈;与此同时,基于《诗大序》英译的成果,以华人学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研究也尝试激活《诗大序》的理论话语
作者: 李春雨 刘景艳
摘要: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语言文化传播将迎来一场重大的调整与革新,中国语言文化的跨语境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民间化、传播内容生活化、传播手段数字化等特征。 在这一进程中,有“温度”的传播姿态将提供充满人文情怀的对话语境,有“深度”的传播内容将构建精神交流的深层空间,有“广度”的传播格局将打开精神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境界。
作者: 李瑞华 魏昌东
摘要:中国特色的信用惩戒制度是社会治理的优化机制之一,可作为腐败治理的崭新机制引入治理体系之中。 信用惩戒制度基于“金融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的生成机理,具有信用评级、市场监管、塑造诚信观等基本功能。 其作为国家治理新需求下的新型治理模式、综合治理范式,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有效弥补制度性失灵带来的治理效能不彰。
作者: 王淑芹 郭 玲
摘要:诚信失范破坏市场秩序、消解道德信念、瓦解社会信任、损害国家形象。 诚信缺失不仅是社会道德堕落的表征,也是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风险点。 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创立“征信体系”以应对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严峻挑战。
作者: 吴晶妹 赵皓月
摘要:近年来,企业信用问题频发,引发关注。 传统的监管模式无法满足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要求,需创新监管机制、转变监管方式。 更重要的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 化营商环境也对企业监管模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
作者: 王 梓
摘要:现代中国的美术知识迁移是在异质文化间通过不断碰撞、调试和融合实现的,其中知识迁移主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1920 年前后,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 人”的陈师曾为了解决绘画如何在实业救国中发挥作用、国画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颇具创新性地从实用的角度着手,借舶来品“图案画”来重塑国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通过演讲、撰文、教学和图案画实践等方式实现了图案画在北京美术界的重新阐释、传播和推广。
作者: 刘建平
摘要:现代新儒家美学是宋明理学美学之后中国美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考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与 20 世纪中国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们和时代 思潮之间的互动、激荡和相互影响,比任何单个美学家的思想更能呈现出 20 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完整脉络和精神风貌。 现代新儒家在反省现代性的美学主旨、重构民族美典的美学理想、对中国艺术阐释主体性及其路径的探索以及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开启等方面,揭示了 20 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精神和未来走向,凸显了儒家美学的“大时代”特色。
作者: 王 姣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酿酒业空前发展的时期。 酒作为粮食加工产品,其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 宋代主要的酿酒原料是糯米和小麦,这与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优化,以及小麦种植规模的扩大关系密切。 且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区域间粮食的均济补充,为酒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
作者: 张 炜
摘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初期的不少戏剧和诗歌作品已经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因素。 在 17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排斥危机”时期,诗歌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因素愈 发显著,并逐渐形成了支持辉格党、反对天主教的一派和支持托利党、拥护国王正统的一派。 但是,以德莱顿为代表的剧作家和诗人群体,其政治态度往往是多变的。
作者: 李 殷
摘要:敦煌本《辩才家教》系托名中唐时代的能觉大师,但从其求法经历与写卷的行文风格考察,它真正的作者应为某底层僧侣。 从其抄本于北宋初期 964 年仍旧得见可以推知,《辩才家教》在沙州敦煌的传布经历吐蕃与归义军统治《辩才家教》是一部 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蒙书,它超越了传统儒家“经典撰述”的范围,具有鲜明的礼俗教育属性。
作者: 金滢坤 杨纳名
摘要:通过考释诽谤调戏、未语先笑、言语不善所谓“三痴”行为的含义,可解析其文化内涵,探讨《武王家教》将“三痴”作为影响“人命长短不等”的原因之三的观念所在,并对其与唐代家教、童蒙“自知”教育进行深入探究。 “三痴”主要指子弟在言语方 面自以为是、轻浮浅薄、冒犯他人、招人生厌的愚昧无知的不“自知”行为与表现,有违 中国古代“人贵在自知”“好言其所善”的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