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怀涛 杨文烨
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 提出的重大问题。 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
作者: 张晓萌 张潇梦
摘要: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全面重构 所开启。 资本寻求支配性权力的内在欲望借由空间拓殖运动建构起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引致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与失衡,并衍生出苏联式现代化、依附式现代化等现代化的传统形态。
作者: 袁指挥
摘要:古代两河流域人以建构他者的方式,界定了自我并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在古代两河流域人眼中,相貌、肤色等外在体质特征不是区分族群的标准,语言在区分族群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作者: 柏友春
摘要: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使得尼克松政府对印度核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当有限。 除对印度的核能力与意图不断进行情报评估之外,尼克松政府在该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实质性行动仅是于1970 年 11 月向印度政府提出书面警告,而缺乏后续措施。
作者: 王雯菲
摘要: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法国在国际货币领域不断强调黄金的储备地位和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金汇兑本位制。 然而 1971 年尼克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却单方面中止了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国际社会唯一通行的支付手段。
作者: 窦云婷
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美国考虑在欧亚盟国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局限性,美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落后以及法国等西欧盟国对美国“核保护伞”的质疑,是美国在海外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主要原因。
作者: 曾繁仁 王力申
摘要:艺术向来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尤其是现代以来,对于艺术问题的重视和广泛讨论,已是一项显见的美学事实。 这一点,无外乎与两个需要相关:一是美学转型发展之于艺术理解的理论深化需要;二是对于艺术的当代发生及其变异性存在形态的理论把握需要。
作者: 黄应全 徐 木
摘要:古德曼对“艺术”的界定属于反本质主义范畴,它以符号理论为基础,以审美症状说为中心,以形式主义为实质,以功能论和情境论为补充。 与古德曼艺术界定相关的符号理论包括指称与例示的区别、谱号性与非谱号性的区别(即谱号理论)。
作者: 刘光华 李泰毅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成为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 它要求我们反思传统治理机制的法律惩罚偏倚,进而更多运用法律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但目前法律激励机制存在理论缺乏创新、激励机制狭窄化、激励内容流于形式等本源性问题。
作者: 龙文懋 齐慜哲
摘要:现代商标代表了商品或服务的信用度,体现了相关公众对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及成长性的信赖以及对整个交易制度的信任。 在商标的各种功能之中,商标的品质保证功能实为信用功能,是商标的核心功能;识别功能作为商标的基础功能,服务于商标的信用功能;广告宣传功能、符号表彰功能则是商标信用功能的衍生功能。
作者: 温庆新
摘要:在“四大奇书”经典构建过程中,金圣叹创造性地提出“才子书”的批评思路,认为以《水浒传》为代表的通俗章回小说寄寓着“才子”写作者个体化的人生经历与独有的“意思”,以至于应在知晓写作者“心闲”的情况下,基于“妙文”的角度分析相关小说的文采与才情。
作者: 赵敬鹏
摘要:赛珍珠译本《水浒传》当属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的典范,其前后三个版本均表现出装饰性的插图。 更重要的是,插图画家珂弗罗皮斯多以中国戏曲脸谱与服饰装扮人物,有意识地摹拟戏曲演出的舞台场景,并呈现戏曲表演动作与状态,从而赋予图像叙事明显的“表演性”,给小说添加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又为西方读者接受《水浒传》打开方便之门。
作者: 孟庆澍
摘要:兼具第一代现代文学学者“在场感”和第二代现代文学学者重视文献的优 长,王景山的学术研究具有突出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和求真意识,是建基于过去、作用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的,融合了历史感、现实感和人生经验的有生命厚度的研究。 他之所以坚持“去华崇实、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不是因为它是书本上大写的真理,而是因为它是自己这一代学人曲折坎坷的生命体验所凝成的共识。
作者: 李 哲
摘要: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 20 世纪 40 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 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
作者: 薛海平 杨路波
摘要:基于 2019 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利用 tobit 模型,从需求收入弹性的视角探究我国中小学生家庭对课外补习需求的依赖程度以及学校课后服务对家庭课外补习需求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1)中小学生家庭对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需求收入缺乏弹性,两类课外补习都已经成为家庭生活必需品。 (2)中小学生家庭对课外补习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异质性。
作者: 储朝晖
摘要:“双减”涉及的是个巨复杂系统,需要以问题导向的集成式研究对整全事实及其内在多因多果相互诱导的复杂关系和逻辑的透彻分析,才能获得可持续求解。“双减”政策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也有出现反复、难以持续的迹象。 “双减”深入持续推进就不应只停留在减少作业和校外培训上,而是需要更为实质性地减轻师生负担,解决数十年未解的难题。
作者: 韩春梅 朱颂泽
摘要:近年来,学科评估已经成为完成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双一流”战略规划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 从本质而言,高校学科评估是基于政治逻辑、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对学科建设过程和结果质量的价值判断过程。 不同的逻辑对于学科建设发挥着不同的指导意义,并影响了评估的价值取向,逻辑之间的矛盾从根源上导致了评估的价值冲突。
作者: 孙 芳 李 侠
摘要:在“破五唯”从共识走向公共政策后,“破五唯难”成为了阻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之所以称之为“难”,是因为当前的“破五唯”政策推进缓慢,效果不彰。 从新制度主义观点出发,“难”的本质在于,政策变迁陷入了一种极端“恶性路径依赖”。
作者: 朱 勇 郝美玲
摘要:针对有价值的问题,采用科学的范式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意义才可能实现。 文章通过对 70 年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范式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范式根据其发展特点大致分为 5 个阶段,从早期的缺乏范式意识到现在的具备范式多元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