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
2022年第4期目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摘要:(双月刊·1973 年创刊)
2022 年第 4 期(总第 267 期)
2022 年 8 月 5 日出版
doi:
HTML
-
“巴尔干与世界历史巨变”笔谈
作者:陈志强 马细谱 梁占军
摘要:为了探究近现代以来巴尔干地区在历史关键节点的
角色和作用,揭示巴尔干地区的历史纠葛与世界变局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刻理解巴尔干地区在世界
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我们策划了本组笔谈,特邀三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回顾和梳理“巴尔干与世界历史巨变”的关系。
doi:
HTML
-
“合并”还是“吞并” : 1918 年波德戈里察大会研究
作者:李建军
摘要:在一战结束时期,“黑山塞尔维亚人大国民会议”在黑山波德戈里察市召开
并作出了改变黑山国家法律地位的历史性决议———黑山无条件并入塞尔维亚。 此决议
虽未得到大国公开承认,但得到大国默许。 这次大会直接造成黑山内部统一主义者与
独立主义者的分裂,前者认为塞、黑统一是合法合并,后者认为是非法吞并,一直影响到
今日黑山及塞、黑关系,几乎左右了一战后的黑山现代史并牵动了区域历史发展。
doi:
HTML
-
1940 年中“大罗马尼亚”的肢解与 苏德关系的转变
作者:梁 强
摘要:1940 年 6—9 月,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联合肢解了一战后才成立的“大罗
马尼亚”王国。 德国虽然不是肢解“大罗马尼亚”的直接参与方,但在其中发挥了极为
重要的作用,并借此实现了将匈、保、罗三国都牢牢拴在自己战车上的目标。 各方围绕
此事的不同战略考虑和政策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德战争前巴尔干地区格局的演
变。 苏德关系就此从准盟友向潜在之敌加速转变,甚至围绕多瑙河入海口控制权展开
公开军事政治争夺。
doi:
HTML
-
唐朝的“官爵威命”与河朔藩镇
作者:张天虹
摘要:李德裕所说的河朔藩镇“须藉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有其特定历史语境。
李德裕的举证并没有证明之,而只是表明对朝廷尽忠的河朔藩帅终得朝廷庇佑。 朝廷
的官爵威命对于河朔藩帅在藩镇地方维持社会声望有重要影响,但它是一把“双刃
剑”,也会成为刺激藩镇动乱的一种因素,成为塑造河朔藩镇内外矛盾的重要推手。 河
朔节度使的权力基础根植于河朔藩镇的地方集团利益之中。 唐廷的“官爵威命”发挥
积极作用,立基于藩帅已经基本得到军众支持、初步掌控本镇局势的背景之下。
doi:
HTML
-
《拿骚协议》与美英核同盟关系的巩固
作者:耿 志
摘要:美国肯尼迪政府放弃研制“闪电”导弹,引发了美英之间的“导弹危机”,这一
危机因 1962 年底双方签署《拿骚协议》得以化解。 当时的舆论和后来的很多研究都认
为,该协议是美国企图终止英国独立核威慑力量的举措,进一步导致了英国对美国的
“核依赖”。 而事实上,从美英两方的动机来看,终止英国核威慑力量的独立性并非美
国的目的,而英国对美“核依赖”的前提是保持“独立”,强调“相互依赖”。
doi:
HTML
-
论自然审美判断
作者:薛富兴
摘要:自然审美判断有四种基本形态:基础判断、层次判断、风格判断与审美理想判
断。 关于自然的基础判断只有积极性判断,自然丑概念无效;关于自然的层次判断只能
在同一类别内进行,其审美价值比较围绕生命活力、环境适应力、物种个性展示力与自
我生命复制力展开;风格判断的核心乃物种之生物特性,自然生物特性间无优劣之别;
关于自然的审美理想判断乃人类自然审美意识最高形态,
doi:
HTML
-
气氛美学:作为感性学的美学重构 及其批判性
作者:刘毅青 吴 昊
摘要:格诺特·波默的气氛美学反对以趣味判断为核心的传统美学,而强调对鲍姆
加通意义上的感性学的回归,并试图通过气氛弥合感性认识论中主客体的分裂。 波默
将气氛视为主客之间的中介环节,气氛源出于“绽出”着的物并作用于感知着的人,气
氛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在场,是两者共同的现实性。 气氛美学一方面瓦解了传统哲学
的物存在论,另一方面通过“身在感”联通知觉与情感,还原了感知的原初样貌。
doi:
HTML
-
语言游戏理论视角下 隐私权的法律解释
作者:徐凤
摘要:隐私的定义是法学上的一道难题,不同的学者对隐私有不同的界定,法官在
判决中也不断扩展隐私的定义。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语言的意义对任何
语词都不是本质性的,语词的含义是在特定背景和社会中约定俗成的。 隐私也是如此。
隐私权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隐私是社会共同建构的,隐私规范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
是不完全相同的。
doi:
HTML
-
职业打假的诚信失范及其治理———以食品安全为例
作者:吴 鹏
摘要:治理职业打假,一方面应尽快制定
国家层面的信用立法,把职业打假者和生产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者同时认定为失信人,对
其进行失信惩戒;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行政监管水平,统一司法裁判标准,
并对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doi:
HTML
-
国际中文词汇大纲和教材中的 道德词汇研究
作者:曾立英 王弘睿
摘要:文章以道德词汇为考察指标,选取两个经典版本的词汇大纲和北
大版《汉语教程》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对国际中文词汇大纲和教材
中的道德词汇进行匹配和提取,参考中文道德词典和《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道德体系,从道德词汇的词量、极性、强度、等级、场景与行为类型分布以及所在句的
极性变化等对道德词汇进行系统的考察,对当下国际中文教育中道德词汇设置状况进
行切实的评估与对策分析。
doi:
HTML
-
真实与虚构:潜文本视角下《庄子》 人物形象的再解读
作者:唐 萌
摘要:《庄子》一书存在“潜文本”现象。 所谓“潜文本”,指对象文本所赖以生成、
潜藏于对象文本之后的先在文本。 庄子借助寓言重构人物形象,颠覆儒家圣人形象、创
造得道畸人形象,在文本内外形成了表层文本与潜文本并行的二维阐释空间。 对人物
基于史实又背离史实的反差叙述,产生了艺术上的反讽效果。
doi:
HTML
-
《文心雕龙》的“楚辞经典化”意义探论
作者:赵红梅
摘要:楚辞的经典化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心雕龙》的楚辞学”集六朝楚辞
学之大成而有丰富的理论新创,是汉代楚辞学到宋代楚辞学的重要发展与过渡。 《文
心雕龙》以《辨骚》为中心并扩及全书,建构了丰富独特的“楚辞学”批评理论,其视楚辞
为文之典范,完成楚辞在文学批评、文学史视野中的新的身份定位。
doi:
HTML
-
记忆如何重构历史:创造社同人的 “创造社”回忆
作者:李跃力
摘要:创造社同人的“创造社”回忆不仅为创造社研究提供文献史料,其自身也建
构了丰富多样的创造社历史,呈现出与集体认同、社会现实、政治话语之间独特的深层
互动关系。 同人们的创造社回忆常常以陈述“真相”的名义介入文学论争,相互补充相
互强化也相互竞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亦被利用参与殖民文化的构建。 同人们借由亲
历者回忆的特权建构互为镜像的自我与他人形象,其中映现出回忆者对创造社的理解
与认同。
doi:
HTML
-
立足本土的“突变” :郭沫若与 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科学思潮
作者:熊 权
摘要:郭沫若在 20 世纪 20 年代发生“突变”,从提倡抒情诗学转向鼓吹革命的文
学与思想,现实生活中则发生了文人从军、流亡日本等变化。 “突变”种种看似前后不
一甚至自相矛盾,却贯穿着从本土语境出发来接受外来理论的思路。 这种立足本土的
方法,是 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科学思潮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转折。
doi:
HTML
-
“上海体验”与大内隆雄 对创造社的戏剧译介 ———以 20 世纪 20 年代在华发行的日语报刊为中心
作者:裴 亮
摘要:大内隆雄 20 世纪 20 年代在东亚同文书院留学期间,以内山书店的文艺漫谈
会及其会刊《万华镜》为“中介”,展开了对同时期创造社成员戏剧作品的日语译介活
动。 大内隆雄在上海经历的“沙龙体验”“交游体验”与“读书体验”,对于他在 1935 年
之后完全转向对中国同时代文学的译介并成为职业“翻译家”的选择而言具有“前史
性”的意义。
doi:
HTML
-
2020—2035 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 投入与配置预测———基于与学前教育投入收益高的 OECD 国家的比较研究
作者:胡咏梅 唐一鹏
摘要: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投入规模上看,2005—2016 年,我国
学前教育经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望于 2035 年之前赶超 OECD 国家平均水平。
(2)从生均经费上看,2005—2016 年,我国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增速明显,但仍与
OECD 国家均值相差 5 倍,且此种差距在 2035 年之前难以扭转。 此外,目前我国的
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指数与 OECD 国家的均值以及学前教育收益较高的国家也还有非
常大的差距,迫切需要提高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水平。
doi:
HTML
-
随迁子女家庭抗逆力框架的整合研究
作者:冯 跃
摘要:在随迁子女城市化生存与发展的研究体系中,家庭抗逆力的分析视角有其独
特的思路。 该研究对比分析了家庭抗逆力的现有研究模型,以京津冀三地随迁子女家
庭化迁移路径与访谈资料的扎根研究为例,归纳提炼出契合随迁子女家庭抗逆力的整
合分析框架,其中包括家庭生态系统、家庭表达系统、家庭内隐意义系统以及家庭动力
机制四个部分。
doi:
HTML
-
二孩家庭母亲处理幼儿同胞冲突策略 对同胞关系的影响
作者:徐 露 田彭彭 洪秀敏
摘要:该研究对北京市 125 个二孩家庭中幼儿的同胞关系及母亲处理同胞冲突策
略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幼儿的同胞关系中温暖的程度较高,对抗与竞争相对较
少;母亲倾向采取以幼儿为中心的策略处理同胞冲突;母亲对同胞冲突的处理策略在以
幼儿为中心上得分越高,幼儿在同胞关系中温暖的程度就越高,母亲的控制程度越高、
被动不介入的程度越高,幼儿同胞关系中对抗和竞争的程度越高。
doi:
HTML
-
委拉斯开兹与福柯: 视觉凝视的话语深渊———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作者:杨向荣
摘要:“跨媒介指涉”概念的提出,将注意力放在主体媒介的间接和隐蔽意义,强调
主媒介与目标媒介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以此来看 1656 年委拉斯开兹创作的油画《宫娥
图》(也译为《宫娥》)以及福柯的解读,其实也是一种跨媒介的主题指涉,即绘画作为一
种主媒介和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隐喻指涉隐藏其后的话语意义,呈现图与词、图与
言的跨媒介关系。
doi:
HTML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