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
本刊2021 年总目录
摘要:
doi:
HTML
-
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写作教学的文体重构
潘 涌
摘要:文章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写作教学的深度变革,提出打破侧重在文艺叙事、注重再现和描摹的传统写作范式。片面固守这种单一的叙事性写作范式,导致教学缺乏真正的“核心概念”,缺少与读写匹配而且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匠心独具的写作课程和教材。基于对传统片面化“旧文体写作教学”的这种深切反思,文章提出写作应从生活原生态中获得题材、从现实思想中提炼观念、从自我成长中升华思想,打破文章体裁的框框限制,引导“思想力”的超越性发展。
doi:
HTML
-
迈向日常生活的传播学:论列斐伏尔思想中的媒介向度
李泓江
摘要:媒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传播学中长期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在传播学思想史上,这一议题也处于被忽视状态。事实上,列斐伏尔最早开启了在日常生活的整体语境中开展媒介研究的先河,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和《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等著作中,有着大量关于媒介现象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列斐伏尔分析了媒介与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媒介对人心理机制的操控、对人闲暇时间的占据、符号拜物教以及媒介功能化悖论所导致的“再隐私化”现象等,这些讨论即便在今天也具有十分深刻的批判意义。
doi:
HTML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英美废奴运动:合作、分歧与局限
金 海
摘要:英美废奴运动的共同特征是大规模群众性社会运动与政府行动相结合,推动废奴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大西洋世界中独特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因此,它们在废奴思想、组织方式、信息交流和行动手段方面相互影响和推动,形成了西方世界反奴隶制运动中最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这一合作关系又受制于当时英美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导致它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影响力受到很大削弱。
doi:
HTML
-
辽朝册礼之“都”的变迁
康 鹏
摘要:辽太祖、太宗时期帝王册礼实行契、汉双轨制,世宗、穆宗、景宗三朝,汉式册礼似有缺失,及至圣宗,汉式册礼得以恢复。汉式册礼地点大致经历了由“龙化州”至“皇都/上京”,再转至“南京”,最后定于“中京”三个阶段。早期之变迁,与太祖极力摆脱契丹旧俗束缚、加强皇权密切相关,中期则与宋辽关系相联,后期则与契丹帝王对于中原文化的理解日渐深入有关。
doi:
HTML
-
中世纪英格兰乡村的节日庆祝及其功能
王超华
摘要:当前学界对于前工业时代英格兰节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早期,在研究对象上则以城市的节日为主,对中世纪乡村的节日涉及较少。实际上,对于中世纪英格兰农民而言,节日意义非凡。农民在节日期间不用劳动,而是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景象之一。
doi:
HTML
-
府院相争 ——1970年尼克松政府与西恩富戈斯危机
温主保
摘要:1970年苏联向古巴南部海港西恩富戈斯秘密运送潜艇设备,并建造核潜艇基地,再次引发了美苏关于1962年古巴导弹问题的争论。不同于8年前双方的剑拔弩张,这次危机是在平静中度过的。在此期间,尼克松政府严密封锁消息,通过基辛格与多勃雷宁之间的秘密谈判,双方重申并遵守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时达成的谅解,苏联最终撤回了潜艇,危机结束。
doi:
HTML
-
论农村宅基地流转规则体系的更新
杨一介
摘要:在现行政策和法律框架下,根据宅基地权利变动的基础性原因可将其区分为宅基地退出和宅基地流转。为适应实践发展的变化,需重新审视宅基地权利变动方式,将宅基地指标市场化交易纳入宅基地流转范畴,进而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流转规则体系的内在冲突主要体现为宅基地流转管制机制滞后于实践发展,宅基地和农房之间的关系未能遵循房地关系的基本规则,以及宅基地社会保障观对宅基地财产权的实现造成负面影响。
doi:
HTML
-
环境法治中的伦理因素与伦理导向析论
崔永东 王 旭
摘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化思考形成了环境伦理,环境伦理对环境法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给环境法治赋予了鲜明的伦理因素和伦理导向。环境伦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均是目的而非手段。环境法治以环境正义、环境权利、代际公平、生物平等、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原则,宣示人类的道德关怀应该也必然惠及自然万物,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doi:
HTML
-
利益平衡视野下中国第三方债务催收的监管与立法完善
冯 辉 杨 梅
摘要:债权人委托第三方进行债务催收已经成为中国借贷交易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债务催收监管的法律依据仍然是一般性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以及银保监会等发布的零散、单薄的监管规则。监管主体和监管依据不明、对催收机构缺少市场准入监管、对催收行为缺乏监管标准等,是当前第三方债务催收监管与立法完善亟需解决的难题。
doi:
HTML
-
“回应性”立法的技术性超越 ——《刑法修正案(十一)》与未成年人性权利刑法保护体系更新
张 彧 魏昌东
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未成年人性权利保护体系进行了以特殊主体入罪、行为方式分化与加重行为类型化的“组合式”修正。作为回应性立法模式主导的一次修正,此次修正显现出了“技术回应式”的特征,对未成年人性权利侵犯案件实践结构的考察,印证了其正当性根据。
doi:
HTML
-
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批评的功能与发展趋向
王 伟
摘要:艺术批评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承担过艺术创作的指导者、作品意义的阐释者、受众的引导者、艺术批评者的自我表现等诸多角色。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艺术批评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是社会文化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艺术创作高峰的测量者和推动者,能够提升艺术受众的审美能力,满足艺术批评者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专业艺术批评的发展要以艺术批评学科的建设和完善为根基,并避免学术化和碎片化倾向。
doi:
HTML
-
走向共情的意指叙事 ——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嬗变
林 琳
摘要:纵观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历程,对叙事及意指内容的纵深延展明显弱于对形式和技术的开掘,有碍其长足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自觉回归艺术本体谋求发展,体现出叙事戏剧性增强、角色塑造人性化的美学变化。在振兴之路上,中国动画电影既要以叙事为核心,借鉴国外成熟的叙事理论模型设计情节与人物关系,以加强戏剧性表现,有效激发共情
doi:
HTML
-
城里人下乡:叙事空间的打开与控制 ——沈从文小说《三三》解读
罗宗宇
摘要:小说《三三》中的“城里人下乡”叙事与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相关联。空间并置与空间叠加是小说《三三》中叙事空间打开的两种方式和表征。重复叙事与乡下人视角是叙事空间控制的两个重要技巧,其中乡下人视角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乡土文明的自信这一叙事意识形态。
doi:
HTML
-
作为抗战文学的《湘西》
李青果
摘要:虽然在何谓、何为抗战文学上沈从文与左翼作家多有辩论,但他于1938年创作的系列散文《湘西》,却是不折不扣的抗战文学。在战事逐渐西移、湘西即将成为火热战区之际,如何认识湘西,使其担负即将到来的历史使命,成为摆在国人与湘西子民面前的迫切问题。由此,《湘西》叙述出一个物产丰富且与外界发生密切联系的枢纽区域,袪除它的蛮荒神秘原始性,还原其历史和文化上既是苗区又属于中国的真实处境,寄望其对抗战有所贡献。
doi:
HTML
-
彼得·塞勒斯导演的“先锋版”《牡丹亭》是“复兴昆曲的努力”?
邹元江
摘要:正是由于塞勒斯“迁就”谭盾的《牡丹亭》歌剧咏叹调的隐形结构,并成为演绎的主体,而原本以华文漪的表演为核心的昆曲反而变为陪衬,只是一个“谭盾版歌剧的序幕”,所以带来塞勒斯曾自诩“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戏曲”的“先锋版”《牡丹亭》的一系列对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精神的背离。
doi:
HTML
-
读柳敏荣《韩国戏剧运动史》 ——从日本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的眼光看 )
[日]濑户宏(著) 郭艳平(译
摘要:柳敏荣著,津川泉译的《韩国戏剧运动史》,是一部讲述20世纪初韩国近现代戏剧从起源到现在超过百年历史的通史。原著于2001年出版,为了配合日文版的发行,作者进行了补遗。本书的内容由“第一部开化期和传统表演艺术”“第二部日本新派剧的流入及其本土化”“第三部民族自觉和民众戏剧”“第四部黑暗和混沌的戏剧”“第五部 战争和戏剧基础的崩塌”“第六部 戏剧再建之重重险路”“第七部产业社会和戏剧多样化”“结尾”
doi:2021-06
HTML
-
论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
万 方
摘要:随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地位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监护人作为家庭教育责任的主体需要依据教育实施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义务,包括前期的学习义务、中期的积极参与及教育培养义务和长期的陪伴义务。
doi:
HTML
-
国家介入家庭教育的宪法界限
邓静秋
摘要:《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列举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鼓励父母参加家庭教育指导,规定了相关单位在必要时可介入家庭教育活动,对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父母可采取批评教育等干预手段,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以及父母的自主选择构成限制。就形式审查而言,上述规定符合法律保留原则;就实质审查而言,相关措施旨在实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具有目的正当性。
doi:
HTML
-
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分析
陈文新
摘要:伴随数字教科书的推广使用,其负担的风险也显著加强。这些风险的增加使得对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数字教科书的富媒性、定制性、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的特点都对数字化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对数字教科书的过度依赖也会冲击课堂,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doi:
HTML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