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润华
摘 要: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末句“凡百慎交绥”,意蕴隐微,历来注家有两种解释:一是若要建功立业,诸将必不可轻言退兵;二是为国家与百姓安宁计,诸将当谨慎用兵。两种意思正好相反。结合“交绥”词义的训解以及当时历史背景与杜甫一向的反战情绪,诗人在此表达了希冀朝廷谨慎用兵、尽快消弭兵灾的意愿,并婉转规谏诸节度大臣乃至在位者,早日还百姓一个和平安定的世道。由此亦可见此诗是杜甫非战诗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关键词: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凡百慎交绥”;意蕴
杜甫作于代宗大历初年的《夔府书怀四十韵》,抒写诗人客居夔州时的思想情感。末联有云:“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南宫,典出《后汉书·马武传》称:“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故依其本弟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凡百,《诗经·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对于其中“凡百慎交绥”一句的意蕴,历来注家多有着较为一致的解释,即认为诗人在此规劝诸将领:若要建功立业、图像南宫,就要坚定意志,勇敢善战,不可轻言退兵。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否如此?如果是,理由何在?如果不是,那意思又是什么?误解是怎样造成的?杜甫诗歌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大多已成为名篇,除了杜诗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外,历代注家、批评家的阐释也起了很大作用,古今注家对杜诗的正确训解与诠释,不仅引导读者对杜诗诗意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把握诗人的创作心态、情感与思想。“凡百慎交绥”一句是我们整体把握杜甫此诗旨意以及诗人思想倾向的关键,因此,对其意义的正确诠解就显得至为重要。本文不揣浅陋,在梳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对此诗句做一些讨论索解。
关于杜诗“凡百慎交绥”一句的阐释,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注云:
《左传·文十二年》:晋人秦人出战,交绥。杜预注云:《司马法》曰:逐奔不远,则难诱;从绥不及,则难陷。然则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致,争而两退,故曰交绥。今公意盖言欲载勋业于南宫者,则无使志之不坚,犹战者之交绥焉。①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郭知达据《左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认为“凡百慎交绥”是规诫诸将谨慎退兵的意思。黄鹤《补注杜诗》云:
洙曰:《左传》交绥而退。苏曰:此两句深戒大臣及诸将,欲功成图像,当以交绥为慎,勿使其志之不坚而后可也。……绥,乃车绥,“慎交绥”,当以兵为可戒。②黄鹤:《补注杜诗》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鹤引王洙与伪苏注的说法认为“慎交绥”即慎退兵的意思。清卢元昌也持同样的观点,其《杜诗阐》注曰:
今日大臣诸将,欲成功图像,当各坚其志,勿学秦、晋之战交绥而退可也。③卢元昌:《杜诗阐》卷二十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清初王嗣奭《杜臆》举《左传》事例分析云:
归重于“慎交绥”,盖隐语也。《左传》:秦、晋出战,交绥。注谓不相争而两退也。两退者,秦之谋也。秦兵将遁,诈使行人请明日相见;臾骈知之,欲薄诸河,竟沮于赵穿以致失事,由秦人用士会之谋也。想尔时当事之人,有好勇而狂如赵穿,而又有我之叛人为贼谋如士会者。故微言之,待人之自悟也。④王嗣奭:《杜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页。
钱谦益《钱注杜诗》也注曰:
交绥:《左传》注: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至,争而两退,故曰交绥。疏:旧说:绥,部也。又,绥训为安,兵书务在进取,耻言其退,以安行即为大罪,故以绥为名。李卫公曰:绥,六辔总也。谓军不战,但交绥而退,犹云交马而还也。东莱注:此两句深戒大臣及诸将,欲功成图像,当以交绥为慎,勿轻使志之不坚而后可也。⑤《钱注杜诗》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钱谦益因吕祖谦笺也以为杜甫在此规劝诸将若欲功成图像,勿丧失斗志轻言退兵。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曰:
朱注:……前曰:“总戎存大体”,惜其遗患于诸镇;此曰“凡百慎交绥”,冀其敌忾于外夷。耕钓资身,蒸暖随地。哀粲,伤世乱。泣尼,悲道穷。适越游睢,复想东行也。延桂对景,逐葵念君,因思大庭之治,以销京观。奈伏枕夔江,惟哀歌独叹而已。南宫事业,望之当事大臣,勿谓交绥而退可也。当时吐蕃陷京,诸将袖手坐观,故有交绥之叹。①《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26页。
以为杜甫以吐蕃陷京、代宗出逃为戒,说明此时用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杨伦《杜诗镜铨》诠释更为详细,曰:
交绥,《左传》晋人、秦人岀战交绥。注: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致,争而两退,故曰交绥。李卫公曰:绥,六辔总也。交绥而退,犹云交马而还。黄曰:二句深戒大臣及诸将,功成图像,当以交绥为慎,勿使志之不坚而后可也。当时吐蕃陷京,官吏奔散,诸镇不赴援,故特言之。公诗“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即此意。②《杜诗镜铨》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10页。
杨伦认为吐蕃陷京,诸镇不赴援,致使代宗幸陕,杜甫此时仍为君王担忧,故规诫诸将勿轻言退兵,与杜甫其他诗中“早据要路”“思捐躯”之类所表达意思异曲同工。
我们再来看今人的解释。萧涤非、张忠纲等《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引赵次公《杜诗先后解》、王嗣奭《杜臆》等注本也以“慎交绥”作慎退兵解,并引何焯语“虽叛逆如怀恩,亦始于观望,持两端,遂贻国家无穷之祸耳。故末以交绥戒之”。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卷十五引《诗经》之《小雅·雨无正》、《左传》杜预注、《赵次公先后解》及仇兆鳌注,也认为“凡百慎交绥”是规劝诸将不要轻易退兵的意思。③《杜甫集校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24页。另有一些前辈学者在其论著中也基本沿袭古人之说持有类似观点,如郑文认为《夔府书怀四十韵》:“‘赏月’八句,述己倾阳之心仍旧,而望在位者之立功。可见诗人效忠唐室,与《奉先咏怀》之诗相同。”④郑文:《杜甫爱国爱民与忠君思想是否必须分开》,《李杜论集》,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曹慕樊解释此联说:“交绥,语出《左氏·文十二年》传文。交绥即交麾,《孙子·军争篇》‘交和而舍’。交和,亦即交绥,义为交锋。诗说虽当定乱,但战是危事,必须谨慎。凡百,加重语气,意是百事之中,首当谨慎。盖潼关之覆军,陈陶之败绩,相州之溃散,教训至痛,所以末句郑重致意。”⑤曹慕樊:《杜诗选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8页。并在《杜注琐谈》中推阐此诗大意说:“当时的情况是有在分裂中亡国的危险,而不是偃武修文的问题。所以本诗(《夔府书怀》)的结语是‘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对用兵下一个‘慎’字,可见诗人并不是无条件的非战的。”⑥曹慕樊:《汉阁自磷緇》,《杜诗杂说全编》三《杜注琐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8页。
以上对此诗“凡百慎交绥”一句的注解,皆先据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诠释“交绥”为退兵之意,然后进一步认为杜甫乃以此句警戒当时大臣要勇于作战,为国立功,为己扬名。要想搞清楚杜诗此句的准确意蕴,首先要对“交绥”一词的训释做出分析。
按,“交绥”一词,出于《左传·文公十二年》,此篇载秦晋交战:“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⑦《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交绥”曰:
《司马法》曰:“逐奔不远,从绥不及。逐奔不远,则难诱;从绥不及,则难陷。”然则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至,争而两退,故曰“交绥”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卷九,《四部丛刊》景宋本。。
唐代孔颖达疏云:
魏武全引《司马法》云“将军死绥”,旧说绥,却也。言军却,将当死。绥必是退军之名。绥训为安,盖兵书务在进取,耻言其退,以安行即为大罪,故以绥为名焉。②《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下),《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杜注孔疏皆以交绥为“两退”之意。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一《交绥》注也相沿这种说法,甚至做出辨析:“《左·文公十二年传》:‘乃皆岀战,交绥。’据杜注: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争而两退,故曰交绥。《正义》训绥为安。今以上言出战,遂以交绥为交战,或作奏凯解,倶与出处背矣。”③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一,民国《嘉业堂丛书》本。杭世骏认为若将“交绥”解释为交战,是与原意不合。清俞樾《群经平议》亦云:“‘绥’与‘退’古同声,交绥即是交退,乃古文同声假借之常例。”④俞樾:《群经平议》卷二十五,清光绪《春在堂全书》本。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在其《读史札记》中也说:“交绥,乃不战而退。而世以为战无胜负之称,误矣。”⑤《吕思勉文集·读史札记》(上),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279页。可见,古今一些注家、史家均认为“交绥”乃是退兵的意思。
在古文献中,对于“交绥”一词还有另一种解释,即车绥相交的意思,也即交战、攻伐之意。根据有学者的考证,上引《左传·文公十二年》此段中,“乃皆出”,意思是全体战士均出阵。“战,交绥”,战,动词。交,动词,相交。绥,名词。《说文解字》:“绥,车中把也。”宋徐锴注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大子绥而乘之。”绥,即是指手援之以登车的绳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即云:“绥,挽以上车之索。”则“战,交绥”的意思是说两军交战,短兵相接,就连牵战车的引绳都纠结在了一起。据笔者查考,古代文献中言交绥为交战、攻伐的例子有不少,如下:
北齐卢思道《为北齐檄陈文》:“吕梁之役,贯盈恶稔,曾未交绥。云卷雾彻,组练塞垣。”⑥《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唐杜牧《为中书门下请追尊号表》:“健兵倅马,不可当锋。虽李广材能,充国沉勇,但能闭垒,岂敢交绥。”⑦杜牧:《樊川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
宋陈师道《赠赵奉议》:“旧好无新功,终年此交绥。未须坚百战,当即建降旗。”⑧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五,宋刻本。
宋刘克庄《题蔡炷主簿诗卷》:“君豪频挑战,吾老怯交绥。”⑨《刘克庄集笺校》卷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宋何梦桂《文山诗序》:“古今死节,惟以二颜、张、许为称首;然两军交绥,不胜即死,无可拟议者。”[10]何梦桂:《潜斋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贝青乔《咄咄吟》:“帐外交绥半生死,帐中早贺大功成。”[11]钱仲联:《清诗纪事·道光朝卷》,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另外,古代史书当中,交绥即交战之意的例子更多,如:
《梁书·武帝本纪》:“公治兵外讨,卷甲长骛,接距交绥,电激风扫,催坚覆锐……”这里“接距交绥”是形容短兵相接的激战场面。
《金史·移剌蒲阿传》:“北兵忽来突,两省军迎击,交绥之际,北兵以百骑邀辎重而去,金兵几不成列……”此处“交绥之际”,即交战之际。
《续后汉书》卷八十四《历象志》:“月二十日,两军交绥,客主俱败,五指则守而不攻,陈而不战。”
《清史稿·罗泽南传》:“初战,贼二万出十字街,林翼与交绥,数却数进。”又《清史稿·越南传》:“法使既藉端废约,帝令关外整军严防,若彼竟求犯,即与交绥。”
后三处“交绥”,也均为交战的意思。查检《汉语大词典》,关于“交绥”一词,其实是有两种解释:一是谓敌对双方军队刚接触即各自撤退。《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杜预注:“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至争而两退,故曰交绥。”焦赣《易林·需之同人》:“两矛相刺,勇力钧敌。交绥结和,不破不缺。”二是交战。《梁书·武帝纪上》:“接距交绥,电激风扫。”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其第二项释义“交战”所举即为《夔府书怀》诗。可见,“交绥”不仅有如杜预所训“退兵”之意,也有交战、攻伐的意思,历代学者对《左传》此段的训释显然是过于片面绝对了。
根据以上对“交绥”一词意义的考察,笔者以为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中“凡百慎交绥”一句,其意思恰恰与前述注家的诠释相反,其准确旨意不是慎退兵,而是慎交兵。理由何在?
鉴于国家混战已久,诗人在此“痛当时以用兵而重敛,致民穷盗起,贻害无极”①王嗣奭:《杜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页。,警戒诸将领需谨慎用兵。细读杜甫这首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的《夔府书怀四十韵》,其所表达的诗意正是如此。全诗云:
昔罢河西尉,初兴蓟北师。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迟?扈圣崆峒日,端居滟滪时。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遂阻云台宿,常怀《湛露》诗。翠华森远矣,白首飒凄其。拙被林泉滞,生逢《酒赋》欺。文园终寂寞,汉阁自磷缁。病隔君臣议,惭纡德泽私。扬镳惊主辱,拔剑拨年衰。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血流纷在眼,涕洒乱交颐。四渎楼船泛,中原鼓角悲。贼壕连白翟,战瓦落丹墀。先帝严灵寝,宗臣切受遗。恒山犹突骑,辽海竞张旗。田父嗟胶漆,行人避蒺藜。总戎存大体,降将饰卑词。楚贡何年绝,尧封旧俗疑。长吁翻北寇,一望卷西夷。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兹。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恐乖均赋敛,不似问疮痍。万里烦供给,孤城最怨思。绿林宁小患?云梦欲难追。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议堂犹集凤,正观是元龟。处处喧飞檄,家家急竞锥。萧车安不定,蜀使下何之?钓濑疏坟籍,耕岩进弈棋。地蒸馀破扇,冬暖更纤絺。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衣冠迷适越,藻绘忆游睢。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大庭终反朴,京观且僵尸。高枕虚眠昼,哀歌欲和谁?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
诗人首先叙写安史乱中自己的遭际,次言肃宗之乱、代宗之乱,“血流纷在眼”至“战瓦落丹墀”,“恒山犹突骑”至“行人避蒺藜”等句,描写藩镇用兵擅权,军阀内乱,回纥、吐蕃入侵,连年战乱,百姓苦于兵革,遍处民不聊生的景象。“在楚蓟,则镇将不恭。在西北,则外夷交讧,皆因总戎失策所致。四渎中原,言遍地皆兵。白翟丹墀,言京辅旋破”②《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22页。。“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豺遘”出王粲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极写国家因各种战争造成的混乱与危象。“云梦欲难追”句,钱谦益笺曰:“代宗即位,复授来瑱襄州节度,潜令裴茙图之。茙兵为瑱所败,瑱入朝谢罪,诬构赐死。仆固怀恩上书自讼,有曰:‘来瑱受诛,朝廷不示其罪,诸道节度,谁不疑惧?近闻诏追数人,尽皆不至,实畏中官谗口,虚受陛下诛夷。’范志诚亦曰:‘公信其甘言,入则为来瑱,不复还矣。’代宗以诈杀瑱,而藩镇皆贰。”③《钱注杜诗》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有些内战祸端的根本就来自于朝廷本身。杜甫在诗中转而感伤夔州之民困,后又感叹凶兵未息而军赋日繁,深以百姓苦难为忧。因全诗“叙丧乱之始终,哀行藏之无据”,因此,尾联以谨慎用兵、尽早消弭兵灾规谏诸节度大臣乃至在位者。如前所举,杨伦认为交绥意即退兵,因“当时吐蕃陷京,官吏奔散,诸镇不赴援,故特言之,公诗‘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即此意”。分析此话,不难发现,杨伦完全是站在杜甫“忠君”立场去看问题,因此推想诗人是战争的积极拥护者,其实,杜甫始终是从国家与百姓为出发点建立其思想感情的,他的“忠君”实质是忧国忧民。如果说中青年时期的杜甫想“致君尧舜上”“早登要路津”,而离开成都寓居夔州的杜甫已是“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他对做官为统治者服务早已无所留恋,他此时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兴亡与百姓的生存状态。
虽然如前所述,历代大多杜诗注家解“凡百慎交绥”皆持“慎退兵”之意,但笔者仔细查考古代杜诗注本,发现其实并非没有持“慎交战”之论者,宋代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八即注曰:“绥,乃车绥也。深戒诸将如欲论功绘像,当以交绥为戒,毋使名之不立也。”意思说得还不甚明白清晰,但至少他解释“绥”为车绥是正确的。清代张溍在《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中进一步说:“末戒诸臣慎于用兵。”又笺曰:“三军出战交绥。末戒大臣欲成功,当以交绥为慎。时恒山、辽海贼未平,故嘱其慎战。”①聂巧平:《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卷十五,齐鲁书社2014年版,第986页。意思是说杜甫此句警戒诸将谨慎交战,即不要以相互攻伐为荣,更不要以建立军功为傲,明确表明杜甫的反战立场。朝鲜李植注《夔府书怀四十韵》,解说更为明白:“此篇以己出处用舍间杂时事而言之,伤时危乱而不能救也。语虽相杂,意实相贯,读者宜详考。言我则无事矣,凡百有功之人,既画像于云台,当慎于与敌交绥也。”②左江:《朝鲜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评语辑录》(中),《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凡百有功之人,既画像于云台,当慎于与敌交绥也”,这个解释可谓恰切。今人成善楷进一步笺释说:
今按“交绥”见《左文十二年传》,原来是两军刚一接触便各自撤退的意思,但后来用为交战的意思。卢思道《为隋檄陈文》:“吕梁之役,贯盈恶稔,曾未交绥,云卷雾彻。”“曾未交绥”,就是未曾交锋、交战。杜诗“凡百慎交绥”,用的是“交绥”的后起义。是忠告当时拥兵节镇,慎勿轻开战端的意思。这和上面夔州民困,而凶兵未息,军赋日烦,切望反大庭,埋积骴的思想完全相通。③成善楷:《杜诗笺记》,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15页。
“忠告当时拥兵节镇,慎勿轻开战端”,这个解释揭示出此诗的大意,并完全切中了杜甫的创作初衷。其实,以上这类诠释与杜甫一向的非战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众所周知,杜甫对安、史发动叛乱深恶痛绝,但他向来反对劳民伤财的攻伐战争,他严厉批评当朝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并哀伤各种战争带给百姓的沉重苦难,其《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三吏三别”、《征夫》、《阁夜》等均是反思战争的代表性作品。杜甫叙写非战的诗句在杜诗中俯拾即是,如:
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岁暮》)
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晦日寻崔戢李封》)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遣兴三首》)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去秋行》)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呜呼战伐久,荆棘暗长原。(《园官送菜》)
战伐何当解,归帆阻清沔。(《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遣兴》)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得弟消息二首·其一》)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东楼》)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有感五首》)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一》)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
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
像这样反映杜甫反战、非战情绪的诗句在杜诗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王嗣奭认为《前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其所蕴。读其诗而思亲之孝,敌忾之勇,恤士之仁,制胜之略,不尚武,不矜功,不讳穷,豪杰圣贤兼而有之。”①王嗣奭:《杜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不尚武,不矜功”,其实就反映了杜甫对待战争的一贯态度。
据新旧《唐书》之《肃宗纪》《代宗纪》及《资治通鉴》,从安史之乱发生到大历初年的10年间,政局动荡,内有程元振、鱼朝恩、元载之流把持朝政,外有河北藩镇割据一方。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大小战争不断,有平定安史的战斗,有蜀中、夔州军阀间的混战,有吐蕃对西南与西北地区的侵扰,等等。仅代宗在位前期就发生了如下重要战事:
宝应元年(762),三月,党项、奴刺寇梁州。七月,剑南西川节度使徐知道反。八月,台州民袁晁反,连陷浙东等地。吐蕃陷临、洮、秦、成、渭等州。
宝应二年(763),三月,襄州兵马使梁崇义杀大将李昭,据城自固。四月,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奏生擒袁晁,浙东州县尽平。
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尽取河、陇之地。九月,吐蕃寇泾州。十月,吐蕃犯京畿,寇奉天、武功、盩厔等县。代宗出幸陕州,吐蕃入京师。十二月,宦官广州市舶使吕太一矫诏募兵为乱。十二月,郭子仪收复京师,驾还长安。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
广德二年(764),九月,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十月,收吐蕃盐井城。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入寇。十一月,吐蕃军溃。
永泰元年(765),十月,成都尹郭英乂为兵马使崔旰所杀,邛州牙将柏茂琳、泸州杨子琳、剑南李昌夔,皆起兵讨旰。蜀中大乱。
永泰二年(766),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与茂州刺史崔旰战于梓州。
大历元年(766),正月,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反,杀陕州监军张志斌及朝廷安抚使。前虢州刺史庞充据华州谋叛。
大历二年(767)春,关内、河东副元帅郭子仪治兵讨周智光。
连年战乱,无论是朝廷平叛、军阀混战,还是吐蕃入侵,对诸将领而言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对百姓对国家而言,都意味着遭受涂炭、疮痍满目。此外,还有“倾天下之货,竭天下之谷”的养兵费用,致使百姓负担沉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如独孤及在上代宗的《谏表》中所陈述:“师兴不息十年矣。万姓之生产,空于杼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床及肤。”①独孤及:《毘陵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清赵氏亦有生斋本。李白诗“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达了与杜甫此诗中“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同样的深刻道理,而杜甫所叹“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前出塞》)、“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石龛》),表明他将战争的实质看得更为明白透彻。杜甫生遭乱离之苦,漂泊半生,因此他能推己及人,感受到广大民众的苦难,体现出仁爱精神。“正由于杜甫的仁爱精神具有推己及人的性质,所以当他目睹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遭受荼毒时就与自身或自己的亲人在受苦受难一样,为之忧愁、焦虑、哀伤、愤怒”②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因此,这首《夔府书怀》诗的意蕴,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阐释:
所谓《夔府书怀》者,心伤在后半之民穷,而病源在前半之镇权也。又首段之自叙以“扬镳”“拔剑”振起国是,末段之自叙以“反朴”“僵尸”收到国恤。以此知叹己轻、忧国切也。又首二句,直为全篇引端。以“河西尉”领遇之穷,以“蓟北师”领乱之始也。末二句,统为全篇煞拍。以“南宫业”结国乱而还治平,以“慎交绥”结身远而勖在位也。可谓洋洋大文,丝丝入扣矣。③《读杜心解》卷五之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66页。
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遭殃的永远是下层百姓。战士也好,普通百姓也罢,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尾联点题,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迎来和平安定局面的强烈情绪,也隐约透露出杜甫对统治者无力治平的不满。
综合以上,杜甫通过“凡百慎交绥”一句,表达了希冀朝廷尽快结束战争,还百姓一个安宁世道的愿望。《夔府书怀四十韵》全诗旨意也在于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怀忧国之心胸,叹战乱之伤民。从这一视角看,此诗可谓杜甫非战诗中的又一优秀作品。前述古代和现代杜诗研究者诠释“凡百慎交绥”一句,之所以会发生误解,究其原因,或许是受到宋人注杜“无一字无来历”观念的影响,加上杜甫又是杜预第十三代孙的缘故,因此自然沿用了《春秋左传集解》对“交绥”一词的训释结果。
An Interpretation of Du Fu’s Poetic Line:“fán bǎi shèn jiāo suí”(凡百慎交绥)
HAO Run-hua
Abstract:Du Fu’s poetic line“fán bǎi shèn jiāo suí”(凡百慎交绥),at the end of his poem“Kuifu shuhuai sishiyun(夔府书怀四十韵Writing My Feelings in Kuizhou:Forty Couplets)”,is subtle.Historically,the line has two interpretation:First,it says that generals,in order to build their meritorious reputation,must never retreat from battlefield lightly;second,it says that generals,for the sake the domestic peace,must be prudent in using troops.Obviously,these two interpretation run counter to each other.This essay reconsid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jiāo suí”and places the poem i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 that it captures Du Fu’s persistent anti-war sentiments.So,in this sense,the poet was actually expressing his wish that the court use troops cautiously and eliminate the tragedy of war as soon as possible.It also tactfully admonishes those ministers and other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be attentive to the people’s crave for a peaceful world.That is to say,this poem is another representative of Du Fu’s anti-war poems.
Key words:Du Fu’s Kuifu shuhuai sishiyun;“fán bǎi shèn jiāo suí”;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0)06-0095-08
收稿日期:2020-06-27
作者简介:郝润华,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陕西 西安 710127)
(责任编辑: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