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延敏 祁 飞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和世界发展,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原创性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中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和平发展外交理念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升华,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增进人类社会与世界福祉的价值取向,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底蕴;时代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新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践,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科学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原创性贡献的重要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良好形象,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历史比较中凸显其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实践意义。本文即致力于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预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自由和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其中关于“世界历史”“共同体”以及“人类解放”等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渊源。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通过“绝对精神”来把握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的理论,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新的世界历史理论。它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客观规律,描绘了人类社会具体的历史实践,探讨了生产方式、社会分工的变革和普遍交往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和民族隔阂,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肯定当年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明确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要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
“共同体”或称“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时使用的重要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非历史性的、虚幻的色彩进行了批判,指出建立在抽象关系基础上的私有制及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共同体”。在“虚假共同体”中,人在“异化”中被物奴役,人的解放和自由根本无法实现。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一切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要义如下:一是“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二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对立得以消除,实现了和解,达成了协调和统一。三是强调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必然得到彻底的解决。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中日渐凸显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严重威胁、层出不穷的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以及此起彼落的局部动乱、恐怖袭击和疫情饥荒等错综复杂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形势,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他呼吁全人类要通力合作,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历史性诉求。马克思认为,个体的解放与历史向世界历史演进的历程是相一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彻底解放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生产突破国界、形成世界市场的深入论证,对物质与精神文化生产全球化趋势的科学预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深刻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全人类共同福祉,倡导和平合作共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人类解放进程,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追寻当代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目标,坚持正确义利观,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旨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演进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作出的创新性发展与原创性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升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分别与印度、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在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在冷战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中,毛泽东创造性运用统一战线理论分析国际事务,根据每个国家在国际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军事力量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对霸权主义态度,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其目的在于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对霸权主义统一战线。在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要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尊重各国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秩序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需要创造一个长期的国内和国际和平环境。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争取和平的环境,时间要尽可能的长,这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①《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体现了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尊重各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②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30页。。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平等互利原则。国家之间独立自主、平等相待,是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要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平等互利、互商互谅的友好伙伴关系。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③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4页。再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传承和创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④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28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符合联合国宗旨及原则、代表着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科学理念在国际社会上逐渐形成共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新旧格局和新旧秩序交替的大变动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局势进行全面分析后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重大判断。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总理时提出:“我特别推荐50年代由我们亚洲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今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第330页。他同时强调要“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第330页。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融入国际体系。此后,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倡导并致力于构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映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深化了国际新秩序的内涵。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一直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平衡、更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习近平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③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2016年9月3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73页。其次,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始终践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目前全球问题复杂性、多样性而提出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响应,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再次,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尊重差异性为前提,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为各国家、民族的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搭建平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号召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原则,弘扬民主、共赢的合作精神,共享机遇、应对挑战,同心协力构建稳定繁荣、和谐美好的新世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也是切实维护和发展各国家、民族自身利益的首要条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和谐世界理念。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和谐世界”从理念向现实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和谐世界”理念为人类面对挑战提供了理论和指导,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丰富这一理念的同时也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实践路径。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④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17年12月1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0页。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范式,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国际秩序话语体系,是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经典案例。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历经艰苦探索,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确立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在外交工作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守永不称霸和永不扩张的庄重承诺,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贡献了重要的大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新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升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探索。
马克思指出:“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是实现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爱好和平、珍视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始终传承着追求和平、维持和睦、保持和谐的理念,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邦国”“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国与国交往之道,秉持追求“天下大同”、贯彻“怀柔远人”、谋求“四海一家”的天下观念。“和合”思想成为中国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事之道,和平观念由融入血液、刻进基因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对外践行、奉行落实的实际行动。
“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意指各邦国之间讲信修睦,和平共处。“协和万邦”的思想为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推崇和弘扬。《周易》也倡导和生万物,追求万国咸宁的治理境界。“协和万邦”引申到今天,就是要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各国能够相互尊重,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演讲中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②习近平:《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2015年11月7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76页。在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也特别阐明中华民族讲求“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文化传统。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③习近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见央视网:https://www.chinanews.com/gn/shipin/2019/05-15/news815802.shtml.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实践证明,中国长期是世界强国,但是却没有侵略过任何他国。中国追求和平,在世界上传播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等物产。中国始终追求“天下一家”,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积极打造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以和邦国”“亲仁善邻”等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孔子讲“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亲亲而爱人而“泛爱众”,是爱一切人的有差等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孔子强调内在德性的修养,以实践作为道德修行的最终目的,实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强调通过自我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完善道德人格。孟子主张“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修其身而天下平”。提倡通过修身达到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亲仁善邻”,最终实现“天下平”。墨子讲“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天下人遵守“兼相爱”是为天下人带来共同利益,而且非一人一国之利。和睦相处是中国人传统的品质,中国传统家风往往教导与人为善、纯良敦厚。此外,中华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倡导与人为善。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①习近平:《中国梦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梦》(2014年3月27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85页。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再次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23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发展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在国际交往中创新其内涵和意义,把中国梦和周围国家的梦想连接起来,把自身发展和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惠互利。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外交实践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成为主持国际正义的鲜明旗帜。
和而不同、包容互鉴、多元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国语·郑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③[战国]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47页。此文大意是完全的“同”不能使事物发展,有差异的“和”才能使事物和谐进而生万物。《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93页,第2093—2094页,第2094页。“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93页,第2093—2094页,第2094页。“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93页,第2093—2094页,第2094页。和睦、和谐如同烹饪汤羹,只有五味调和,才能酸咸适中,济益其味;又如演奏音乐,只有旋律具备,才能游鱼出听,相辅相成。张载的《正蒙·太和篇》也载有:“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⑦[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0页。即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和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事物的差别,是“和”的前提,差别不是对立,不是冲突,而是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习近平经常引用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阐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阐发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和兼容并蓄的重要性。他强调要把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的重要手段,把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把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夯实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由天道论证人道,以人道效法天道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周易》记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⑧[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3—94页。对此,张岱年指出:“天人相通的学说,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宇宙本根,乃人伦道德之根源;人伦道德,乃宇宙本根之流行发现。宇宙本根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亦有宇宙的意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人之心性与天相通。”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此外,老子的“道法自然”、张载的“民胞物与”、王阳明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都深刻论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他认为,这些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借用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强调人类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页。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以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永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呼吁要努力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永续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聚焦人类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提出的重要战略思维。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及世界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突出治理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问题、探索未来道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长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是以东方智慧描绘出的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的人类未来发展蓝图。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是国家间交往合作的基础和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将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中国利益和世界利益统一,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发展,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话语权日益提高,但中国始终践行和平原则,始终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倡导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国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任何动荡都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世界繁荣和发展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推动构建世界发展新秩序。习近平多次呼吁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号召共同构建民主协商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政治秩序向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积极搭建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对话合作的平台,寻求利益交汇点。倡导在新型国际关系下,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享有平等参与到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权利,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和正确的义利观,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对话和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新路,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共同繁荣。
再次,中国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彰显大国胸怀和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中国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同国际社会风雨与共、共同承担,支援非洲建设,推动建立七十七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构,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通过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始终倡导互惠共赢的发展战略,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彼此合作,推动国际力量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
人类共同价值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是共同利益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随着各国相互依存和联系的不断加深,人类需要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日益增多,如难民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全球气候问题、恐怖主义等,上述共同利益和客观现实为人类共同价值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现实出发、从全人类立场出发、兼顾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提出超越意识形态、全人类共享的共同价值。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3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和核心内涵,人类共同价值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
首先,人类共同体价值超越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是抽象的、虚假的,掩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本质。“普世价值”中心论以维护西方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西方主流价值观为标准鼓吹超阶级、超国家、超民族的虚假的价值观,排斥多元文明,以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人类共同体价值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从当前世界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出发,基于人类共同的利益,倡导文明多元,求同存异。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科学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底蕴,超越“零和博弈”思维,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寻求各民族和国家最大公约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虽然世界各国、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和发展模式,但是人类对于共同利益和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文明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在彼此包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推动各文明求同存异、和谐共生。
再次,人类共同体从多维度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和平、发展”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只有和平和发展才能维护世界稳定和繁荣。“公平、正义”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价值基准,构建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新型国际关系,承载着世界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追求。增进人类福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使全人类共享发展成果。“民主、自由”是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制度标准,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各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制度,才能促进世界发展进步、人类文明更加开放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人类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与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处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导向,强调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是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重要原则。当前全球在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环境资源等领域存在重大挑战,国际社会矛盾、风险、挑战叠加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导向,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坚持底线思维,确保世界各国共建共享的普遍安全。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推动国际社会交流互鉴。整体思维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部分依存于整体,整体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强调部分和整体的统一。当今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独善其身,因此,为了应对各种挑战,世界各国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世界各国开展全球性合作,强调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实现共赢共享。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责任和中国担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中国发展受益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实力上升,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经济发展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首倡者,中国愿意首先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同时号召构建世界各国共担的责任共同体,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与世界各国亲诚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人类文明发展的宏伟新蓝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指出:“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习近平:《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15年10月12日),《论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页。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Epochal Valu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UANG Yan-min;QIFei
Abstract: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s put forward by Xi Jinping,fully demonstrates the Chinese wisdom and a Chinese approach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world.It features overall strategic thinking and reflect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vision is not only 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theory,especially as regards the concepts of“community”and“world history”,but als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epochal sublimation of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long upheld by New China.Moreover,it i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view of harmony embodied in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seeking goodwill with neighbors and harmony with all nations”.A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 thought on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flects China’s lofty ideals for building a better world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delivering more benefits to the entire human race.It has vital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epochal value for maintaining world peace,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and boosting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historical background;epochal value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0)06-0111-09
收稿日期:2020-06-15
作者简介:黄延敏,男,山东沾化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祁飞,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工商大学讲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18ZDA010)与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2020MZD01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