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创作古体诗的高手。有学者统计,现存李白作品中五言古体有近500首,七言古体有150余首,包括古风、乐府与酬应类作品①按,此三类为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五言凡例》中所总结。,占其全部现存作品的60%以上,数量丰富,成就卓著,由此受到后代诗人的推重。很多诗人“一生爱学青莲体”②(清)李调元:《和严丽生学淦题童山续集原韵二首》,载《童山集》卷三十九,清乾隆刻道光五年增修本。,故历代效仿之作不绝如缕。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即是其中之一。
李梦阳(1473—1530)生当明代弘治、正德至嘉靖初期,为了一洗“台阁体”的沉闷文风,积极倡言文学复古,主张向唐诗学习,掀起了一场文学改革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后人的关注。《明史·文苑传序》曰:“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页。清初的钱谦益也说:“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而在唐代诗人中李梦阳最推崇杜甫与李白,关于李梦阳对杜甫诗的学习,前人讨论甚夥;至于梦阳对李白诗歌的模拟与仿效问题,学界则措意无多。值得注意的是明人所刻李梦阳《空同集》中有所谓“效李白体”之作,当然还有效法或模拟其他人作品,如“效初唐体”、“用张王体”、“拟杜体”等,清人对此的解释是:“(献吉)所云杜体者,乃其摹仿之作,中多生吞语,偶附《集》中,非得意诗也,至效卢、骆、张、王诸体,特游戏耳。”①(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究竟此类诗是否游戏之作,需要深入考察后再下结论。本文即以李梦阳“效李白体四十七首”古诗为重点,以此探讨李梦阳对李白五言古诗的接受并兼涉此类诗作的创作意义。
李梦阳《空同集》中有所谓“效李白体四十七首”,那么何为“李白体”?“李白体”,也称“李太白体”或“青莲体”,其名称似起源于北宋初年,徐铉即作有《寄饶州王郎中效李白体》一诗,据现有文献记载,徐铉应该是较早提出这一名称的作家。至于其含义,宋杨万里即有所陈述: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相随遥遥访赤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此李太白诗体也。“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又,“折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又,“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又,“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此杜子美诗体也。②(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十四《诗话》,《四部丛刊》景宋写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杨万里用摘句批评的形式总结李太白体与杜子美体的区别,大意是说李白诗不受绳削,七言诗不尽合律,而杜甫诗风格顿挫,对仗工整。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也提及“太白体”,但并未作出解释。清费经虞《雅伦》专论“李太白体”,曰:
……太白则王孙公子,人既风流,宾从亦盛,银瓶负酒,骏马驮倡,岀郭之步障十里,笙歌溢路,就席熏香,高谈大笑,旁若无人。
他用比喻的方式说明李白的诗好比王孙公子,参加极其豪华而纵情的酒宴场面,最后说:“然少陵尚有模范可学,虽王导金翘,后妃体制,与民间自是殊绝。而太白则散花天女,乘风驾雾,乌可学耶?”③(清)费经虞:《雅伦》卷二“李太白体”,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杜甫的诗虽高雅,但尚可学习,李白的诗则如仙人一般来无影去无踪,后人岂能模拟?费经虞《雅伦》中所谓的“李太白体”的特征,其实是综合评价李白诗的特点,事实上他并未对“李太白体”特征作出具体说明与阐释。今人对此也似语焉不详。笔者根据前人评价以及历代“效李白体”之作,大胆总结出“李白体”的大致特点:
第一,以五言古体或歌行体为主,偶有律体。
李白现存诗歌作品中,明显古体诗多于近体诗,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将李白古体诗界定为“李白体”。笔者只好侧面出击,从宋以后所谓“效李白体”诗歌中分析抽绎出“李白体”的特点。
笔者对于宋代以后“效李白体”诗做了粗略考察,发现凡明确表明“效李白体”或“仿李白体”的诗歌,大多是古体诗,如欧阳修《太白戏圣俞》:“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此诗被后人称为宋人效李白体的代表,即属歌行体。又如明胡应麟《远别离七夕感事作用李白体》:
远别离,古有之。不见牵牛星,荧荧河汉湄。黄姑弄杼轴,锦石为支机。招要自成匹,永永不相疑。……君不见,重瞳堕地气食牛,扫除六合朝诸侯。美人娇爱置金屋,彭城着绣夸遨游。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诗在胡应麟的《少室山房集》中归类为“乐府”,从体裁分也是典型的歌行体。
有学者研究认为“唐代五古李白最为正宗”⑤汤华泉:《李白五古三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故元以后效法李白的作品则多五言古体,
如明邵宝《新泉效李白体》:
闲人有幽赏,乃在山下泉。水声六月冷,白石净娟娟。倚杖对青壁,上有瑶柯悬。海天三百里,一勺方流涓。仙人陆鸿渐,遗世已千年。芳骨如可起,裹茗谈烹煎。①(明)邵宝:《容春堂集·续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梦阳诗集中明确标明“效李白体”的作品有2处,一处是五言古体,一处是七言古体。以五言古体数量为多,有47首。从李梦阳本身“效李白体”创作情况也可以看出,宋以后人所谓“李白体”五言古体略多于七言古体。
当然,在仿效李白诗中也偶尔出现过七言律诗,如宋徐铉《寄饶州王郎中效李白体》:
珍重三光嗣,交情尚在不。芜城连宅住,楚塞并车游。别后官三改,年来岁六周。银钩无一字,何以缓离愁。②(宋)徐铉:《徐公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景黄丕烈校宋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此诗属仄起仄收式五律,但句式总体感觉不拘谨,颇有李白诗的风格。
第二,语言简洁凝练,浅近淳朴,不事雕琢,句式灵活,接近汉魏。
据前辈学者研究,李白的诗充分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浅近直白、朗朗上口,又显得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如“庄周梦蝴蝶,胡蝶为庄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等等,这些句子取之于乐府民歌,故接近口语,明白晓畅,无需借助注释就能轻松读懂。严羽云:“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太白天仙之辞。”③(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有学者称:“在修辞上李白的五古也是比较接近汉魏,迭字复沓、句子蝉联也比较多见。”④汤华泉:《李白五古三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此外,句式长短不定,喜转韵,也是其特点之一。清方世举《兰丛诗话》云:“换韵,老杜甚少,往往一韵到底;太白则多。句数必匀,匀则不缓不迫,读之流利。”⑤(清)方世举:《兰丛诗话》,载《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既使是律体,李白诗似乎都带有古体或歌行的痕迹。在此不赘。
第三,内容题材以叙写成仙、饮酒、游侠以及男女爱情、朋友友情为主。
由于积极向汉乐府民歌学习,加之李白的道教信仰,李白古体与乐府多写成仙、饮酒、游侠、爱情、友情诸题。这一点明人已有所总结,如清郑鄤《李太白体》诗一首:
仙人爱长生,长生亦何益。化鹤归来城郭非,苍茫转觉精灵恻。……天道亦多忌,惟酒不忌盈。颓然一醉乾坤暝,东西混沌忘其名。我欲天河尽化酒,化尽名者胸,申之甲兵。莫道酒人不足贵,古朲饮者乃多情。⑥(明)郑鄤:《峚阳草堂诗文集》卷十,民国二十一年活字本。
此诗中提到的成仙与饮酒确实是李白诗中频繁出现的主题与意象。《唐宋诗醇》卷一“李白诗”评价李白古风道:“白古风凡五十九首,以此篇结之,总厥所述,远追嗣宗咏怀,近比子昂感遇,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白之流品,亦可睹其概焉。”李白叙写男女爱情之作,感情缠绵,寓意深刻,也多言外之旨。此外,据笔者统计,李白诗中,题目明确标明“送别”字样的约有10首,大多数是古体。诗题与诗句中带“赠”字、“送”字的竟多达200余首。可见,赠别、送别朋友也是李白古体诗的重要主题。
第四,风格洒脱纵逸,豪放不羁,淳朴率性,天真自然。
清费经虞《雅伦》卷二引据前人评语对李白诗的风格有所陈述,如:
敖器之云: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
殷璠云:太白诗,率皆纵逸,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
或云: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胡元瑞云:李才高气逸而调雄,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超岀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
“恍无定处”、“卒然而成”、“俊逸高畅”、“纵逸”、“豪放”、“才高气逸”等等,均是后人对李白诗歌的评价。清赵翼总结其诗特质尤为确切:“(青莲)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①(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李青莲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白诗与杜甫、韩愈诗完全是不同的创作境界。
综合以上,笔者以为所谓“李太白体”,固然与古体体裁不无关系,但界定为李白诗歌惯用的题材与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则更为确切。正如王夫之《畺斋诗话》云:“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耳。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矢,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②(明)王夫之:《畺斋诗话》卷下,载《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由于李白诗的鲜明特色,宋代以后形成所谓“李白体”的概念,也因此使得像李梦阳这样的后代诗人推崇乃至效仿。
与李白相似的性格(恃才傲物、不畏权贵)、对汉魏文学传统的尊崇以及对李白古诗的热爱,致使李梦阳在创作方面积极向李白学习。李梦阳在其生前即编成的诗文集《空同集》中明确标有“效李白体”的地方有二处:一是卷十六的五言古体47首,一是卷十八的七言古体17首,这些诗中有与李白诗歌题材相同的同题之作,如《沐浴子》《怨歌行》《少年行》《长干行》《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相逢行》《野田黄雀行》《梁园歌》等,也有注重学习李白诗艺术风格的不同题作品,诸如送别酬答之作。从中可以窥见李梦阳对李白诗歌的学习与继承,其中“效李白体四十七首”尤其明显。
李梦阳《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刻本)卷十六“五言古体”下的“效李白体四十七首”,均为五言古体,有普通古体、乐府及送别酬赠之作,其具体篇目、题材内容以及创作时间,略如下表所示:
李梦阳创作“效李白体四十七首”的时间,虽不能一一详考,但据各诗的大意推测,大约作于明武宗正德后期至明世宗嘉靖初年,江西遭解职后闲居开封时。此时期是李梦阳生活最为安逸、自由的时期,也是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考察李梦阳一生,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除去为父母守制的几年,一直在户部任职,正德元年因参与弹劾宦官刘瑾而罢职归家,三年,又为刘瑾矫旨逮至京师下锦衣卫狱,幸得好友康海等人营救,入狱八个月后释放,复归开封闲居。刘瑾遭诛后的正德六年被朝廷任命为江西提学副使,在江西创立书院、学校,培养人才,大兴文教,卓有成绩,然而其刚直的性格又引起当地权贵的不满,竟至相互攻讦,经朝廷派官员勘审,查其无罪,但由于其为江西权贵所不容,遂令其冠带闲住。因而于正德九年夏携妻返归开封。自后十数年间再未入仕,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明史》本传载:“梦阳既家居,益跅弛负气,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六《文苑二·李梦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7页。“效李白体四十七首”虽然在作者现存三千多首诗中所占比重很轻,但从时间看却反映了李梦阳晚年的诗歌创作情况。
“效李白体四十七首”所收录主要是乐府诗与送别酬赠诗,乐府诗大部分是旧题乐府,主要以写男女情感隐喻自己的坎坷遭际,如:
岂念蓬首女,含情怨朝阳。(《沐浴子》)
忧来抱团扇,扬颦望丹阙。(《怨歌行》)
生憎汉相如,白首文园里。(《少年行》)
一朝意相迕,弃掷如秋蓬。(《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川原望不极,愁思满归襟。(《行歌古泽中》)
而送别酬赠诗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达观的性格以及看重友情的心绪,如:
万动纷华里,一杯聊自持。(《近竹吟》)
罗浮绿发人,思之我心忉。(《赠谢子二首》)
道同心乃冥,神投谊难乖。(《相逢行赠袁永之》)
安能振衣去,共尔追群仙?(《程生游华山归也夸我以绝观动我以灵篇爰赠此章抒我夙愫》)
从上表所呈现的内容信息可以看出,李梦阳“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以五言古体为主,题材多反映宫怨、闺怨、游侠、友情、送别、怀人等。李白擅长古体诗创作,诗歌也常常以这几类为主要题材。以下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关于李梦阳“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与“李白体”的关系,先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李梦阳“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中有6首与李白同题,且均为乐府诗,其余为和韵与仿意之作,有些诗句则化用了李白诗句。初步可得出一个结论:所谓效仿李白体,主要是仿效李白诗的题材与语言表现风格。
明人力挺李梦阳对古诗的复兴之功,如何良俊即赞曰:“至空同出,遂极力振起之;仲默、廷实、昌谷诸人,相与附和,而古风遍域中矣。”①(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十四李梦阳诗前附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80页。而李梦阳的古体诗创作的确是受到魏晋及李白诗的影响。以下选取“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中的几首,具体谈谈李梦阳诗对李白的学习。
首先看与李白同题之作。如,“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中的第二首《怨歌行》:
汉主十离宫,凉至花尽歇。面面窗玲珑,烟纱印秋月。天公顾我笑,手弄双玉玦。但笑不肯留,去若流云没。忧来抱团扇,扬颦望丹阙。①(明)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六,明万历三十年潘之恒、邓云霄校刻本。以下所引李梦阳作品,均出自此书,不再出注。
《吴日千先生评选空同诗》评云:“青莲体。”②(清)吴骐:《吴日千先生评选空同诗》卷二,清刻本。此盖指与李白《怨歌行》诗相似。李白诗云: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③(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本文所引李白诗,均出自此书。
清王琦注:“《文选》有班婕妤《怨歌行》即‘新裂齐纨素’一首也。李善注:《歌录》曰:《怨歌行》古辞,言古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④(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五。可见《怨歌行》体裁源自汉代。二诗关注的视角相同,运用的语言也近乎相似,题材均沿袭旧题叙写宫怨,场景皆在汉宫,感发主人公被离弃的悲痛。但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描写更加细致,叙事性更强。
如被明清人称为“青莲体”的《送仲副使赴陕西》一首,题材与语言风格更加典型,诗云:
骢马白玉鞍,长鸣下云端。今朝发汴水,何日到长安?孝王台前雪如山,垂杨扫地春风还。使君不带冰霜色,却带春风入汉关。相思明月楼,西望古秦州。河南咫尺不可见,何况千山万水头。西望秦州是我乡,陇树秦云空断肠。褰帷杖钺经行地,欲寄双鱼到庆阳。
仲副使,指何景明,字仲默。据孟洋《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大复何君墓志铭》:正德十三年(1518)春五月,何景明升任陕西提学副使,由京师赴任,此年秋,归信阳探亲,途经开封,与李梦阳会面,之后出发去陕西,李梦阳作此诗为之送别。先看语言,如“河南咫尺不可见,何况千山万水头”等句,可以看出与李白诗一样的浅显流畅,其中“何日到长安”化用李白“何日到彭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一句;“陇树秦云空断肠”化用李白“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句。全诗五言、七言杂糅,连接自然,一气呵成,诗风豪逸、洒脱。诗歌不仅表现了对好友何景明的深情厚谊,而且因为何景明所到之地是自己故乡的缘故,因此最后四句也由衷地透露出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读之感到与李白赠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李白擅长作赠别诗,同样是赠别诗的李梦阳“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中《送友人入关》诗:
南山郁幽幽,丰水白浩浩。乌啼汉城树,尘起咸阳道。骢马东方来,长鸣翻玉蹄。春风吹绿草,明月满关西。
关,指潼关。南山,即长安以南之终南山。丰水,即今陕西关中之沣河。《诗经·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有绩。”友人,指何景明。正德十三年(1518),朝廷任吏部员外郎何景明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赴任前返信阳省亲,途经开封与李梦阳会面。此诗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细究此诗,盖仿李白《送友人》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南山”、“丰水”显系自李白“青山”、“白水”化用而来。中间二联写友人离去,二诗各有特点。李白诗中写“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⑤(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李梦阳诗则写此马因主人不愿前行而长鸣翻蹄,也表示留恋故人之情谊。尾联,李白诗中“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李梦阳也以“绿草”、“明月”意象表达离别时的不忍。谢眺《王孙逊》:“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又《有所思》:“别离安可再,而我更重之。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绿草”、“明月”在这里不仅仅用来写景色之美,而是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情绪。梦阳诗虽不如李白诗那样精致,但情感之真挚,语言之自然,也属古代送别诗中之上品。
李梦阳自创的新题乐府也同样受到李白的熏染,如《猎雪曲二首》:
日光摇白雪,黄云片片裂。狐裘谁家郎,骏马如电掣。驰骋复徊徘,掉臂角弓开。一发中双狸,笑上梁王台。
荒荒冻日白,出门雪一尺。爰爰道左兔,意态一何适。我弦才一鸣,不见彼行迹。寄言游猎人,姑待春草碧。
梦阳在正德八年(1513)因遭到江西地方权贵的排挤诬陷于次年携妻子左氏借道襄阳返回开封,旋即开始了他写作、游历、交友、射猎的自由生活,这二首《猎雪曲》大约写于正德十年左右。诗中梁王台,即繁台,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台,西汉梁孝王增筑,后有繁姓居其侧,故名。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吹台即繁台,本师旷吹台,梁孝王增筑,班史称平台,唐称吹台,又因谢惠连尝为《雪赋》,又名雪台。”②(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今河南开封城东南。梦阳的游猎活动大致在这一带。考察梦阳游猎诗,明显受到李白游猎之作的影响。由于自小在羌汉杂居之地生活,李白所写古诗中尤多描写游猎之作,如《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行行游且猎篇》《观猎》等,写游猎的场面与感受,语言潇洒,风格豪壮,梦阳此诗明显受其题材影响。以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为例,试做比较。白诗云:
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出舞两美人,飘飖若云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前列梦阳二诗描写作者与朋友在冬日的繁台区域狩猎的情景:“日光摇白雪,黄云片片裂”、“荒荒冻日白,出门雪一尺”是写景;后面是射猎的场面与景象:“驰骋复徊徘,掉臂角弓开。一发中双狸,笑上梁王台”,形象地描述狩猎时的紧张情景与猎后的畅快情绪,与李白诗中“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几句语意相同。“一发中双狸,笑上梁王台”使人想到李白诗“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的豪情。整首诗语言淳朴流畅,自然洒脱,表现出作者的豪迈气概,具有李白诗的语言特征。因此,明末云间派诗人宋辕文评这二首《猎雪曲》曰:“太白、江宁五言如此,存之以备唐风。”③(明)陈子龙等:《皇明诗选》卷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梦阳此诗颇有唐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古体相媲美。
就内容题材而言,李白爱酒,前人“每诗必言酒”的总结,虽有夸大之处,但确因李白喜欢在诗中描写饮酒才得此结论。无独有偶,李梦阳也喜写饮酒,据笔者统计,在“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中“酒”字出现了近20次,也算是高频词了。再如,歌咏友情也是李白诗的主要观照点,在李梦阳“效李白体四十七首”中赠答、送别、怀人之作达29首之多,其中如《送友人入关》《故人殷进士特使自寿张来兼致怀作仆离群远遁颇有游陟之志酬美订约遂有此寄》《送藩幕张君入朝》等均是其中的佳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明李梦阳对李白诗题材与用词方面的留意与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发,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表现其赋闲开封时期个人生活的真实状况,狩猎、交友、酬唱、抒发情感,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其在五言古体方面的创作才能,当然也更加反映出其对李白诗的喜爱程度。如此一来,朱彝尊所谓“特游戏耳”的结论,难免有些言过其实。
身处明中叶的诗人李梦阳,作为“前七子”领袖、明代中期诗坛盟主,开有明一代诗风,其“复古”之切入点就是大量拟作乐府古题,虽是拟作但又要表现自己鲜明之个性,这同李白“以大规模的乐府创作实践全面恢复汉魏兴寄的传统,将陈子昂《感遇》诗的精神移植到乐府中来,把乐府当古风来创作”①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载《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0页。是相同的。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李梦阳效仿李白五言古体其中也有个别诗作虽为同题之作,但主题内容却并未沿袭李白,如《沐浴子》,李白诗云:“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晖。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主旨为归隐,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李梦阳诗则曰:
玉盘两鸳鸯,拍拍弄兰汤。振衣馨香发,弹冠有辉光。岂念蓬首女,含情怨朝阳。
此诗藉描写一对鸳鸯的行为叙写女子爱情之不易获得,其中是否借题发挥,很难揭示出来,但其题材内容明显与李白诗迥异。又如,《相逢行赠袁永之》一首也极具代表性。李白现存有2首《相逢行》,一首曰:“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另一首,其中曰:“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二诗从字面看皆是抒写男女爱情,而梦阳诗则旨在吟咏朋友之情。其诗云:
清晨客叩门,投我一书札。开缄锦云烂,铿然玉相戞。问客何方来,新下黄金台。扬鞭指河洛,回旆陵高崖。选珍掇琪草,探美收玙瑰。路逢赤松子,并举收氛埃。道同心乃冥,神投谊难乖。古人重良契,岂必声影偕。行行报嘉绩,贡此明堂材。
《相逢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四:“一曰《相逢狭路间行》,亦曰《长安有狭斜行》。《乐府解题》曰:古词,文意与《鸡鸣曲同》。晋陆机《长安狭斜行》云:‘伊洛有岐路,岐路交朱轮。’则言世路险狭邪僻,正直之士无所措手足矣。”同为《相逢行》,李白表现为爱情,梦阳诗则表达友情,在题材上均有所突破。梦阳此诗作于嘉靖七年(1528),是其晚年作品。袁永之即袁袠,字永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后官南京武选主事、职方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等。有《胥台先生集》等。此年,袁袠以刑部主事使开封,投书梦阳,梦阳与袁袠相识虽晚,但一见如故,故写此诗以赠。梦阳去世后,袁袠为其作《李空同先生传》对其气节与文学成就大加表彰。此诗中“道同心乃冥,神投谊难乖。古人重良契,岂必声影偕”几句,即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真诚情感。这类诗作可以看作是李梦阳的创新之笔。
当然,比起五言古体来,李梦阳的七言歌行就艺术风格与精神实质来说更接近李白,虽然其七言古体前标明“效李白体”字样的诗仅17首。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李梦阳《空同集》中凡标记有“效李白体”、“效初唐体”、“用张王体”、“用李贺体”之类作品,虽非朱彝尊所谓“游戏”之作,但基本上是与所效法诗人的诗歌形似的作品,即主要限于题材内容与语言方面的仿效,而其律诗、歌行体分别对于杜甫、李白的模习,才真正做到了从精神气质到艺术风格的神似,当然其中亦有超越之处②参见郝润华、杨旭东:《模拟与被模拟:李白七言歌行及其对李梦阳的影响》,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郝润华、邱旭:《试论李梦阳对杜甫七律的追摹及创获》,载《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李梦阳为何要大量写作效“李白体”诗?③《空同集》中“效李白体”最多,分布在二卷中,共64首。其余“效陶体”4首,“效初唐体”22首,“用张王体”2首,“拟杜体”40首,“用李贺体”1首,“效长庆体”1首。首先,与李梦阳对李白的推重有关。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无疑首先是受到了像李梦阳这样既推崇盛唐诗又主张学习经典的一代文学领袖的积极推崇。梦阳在《梁园歌》中说:“独立天地间,长啸视今古。城隅落落一堆土,千年谁继白与甫!”(《空同集》卷十八)白与甫,即李白与杜甫,这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诗人。在《世不讲曹李诗尚矣内弟会余河上能章章道也惊有此赠》中也写道:“曹植《白马篇》,李白《飞龙引》。流光耀千古,不与日星陨。”(《空同集》卷十八)曹植与李白,是古体诗的杰出作者。又,《酬钱水部锡山之招》云:“我今放浪黄河隅,遥忆白粲心郁纡。”(《空同集》卷十八)白,即李白;粲,即王粲,二人均遭遇坎坷。《闻吴郡黄山人将游五岳寄赠》其二:“朗吟惟李白,独往更黄君。”(《空同集》卷二十七)可见他心目中最能创作诗歌的诗人即是李白。
李梦阳不仅敬慕李白,他在作品中也常常提及李白,如七绝《仆思李白落雁之游徐子亦有知章鉴湖之请念人悲离申此短赠徐子者祯卿也》:“君拟天台度石梁,我归沙苑望咸阳。予今梦寐莲华岳,笑尔番躭瀑布长。”(《空同子集》卷三十五)关于李白“落雁之游”,文献载:“李白登华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六《附录·外记》引《搔首集》。第1618页。再如《狱雨》其一:“冷雨横天八月来,黑云来往赤云开。浔阳李白何如此,宋玉悲秋未是哀。”(《空同子集》卷三十五)将自己的坎坷命运与长他772岁的李白的遭际联系起来,隔代相惜,异代相怜。确实如此,考察明人所写李梦阳传记,发现他在许多方面与李白有相似之点,如性格不仅直率而且豪放洒脱,有政治抱负却又不畏惧权贵,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因此他常常以李白自况,如《狱雨》“浔阳李白何如此,宋玉悲秋未是哀”,《江州雨》“浔阳困李白,吾寓亦江州”。有时李梦阳也将其欣赏的好友比作李白,如《晩过序公戏赠并喜徐编修缙迹访二首》其二:“长安大道竹林西,李白寻僧花下迷。举杯恰对青天月,槛外惊传碧玉蹄。”(《空同子集》卷三十五)将徐缙比作李白,不仅因为徐缙的诗确有李白诗的风格,更表达了李梦阳对徐缙的欣赏之意。
笔者以为李梦阳对于李白与杜甫诗绝非一般性的效仿,他的诗是深入揣摩李杜诗后的心得与发见,也因此在明代取得了巨大成就。表现之一就是当时人将之与李白相提并论。如明雷礼《皇明大政纪》卷十九“逮李梦阳下锦衣卫狱以修撰康海申救释之”条记载:
海曰:“吾有言告公,公如听吾言,当为公留,不然吾且去矣。”瑾曰:“云何?”海曰:“昔唐明皇任高力士,宠冠群臣,且为李白脱靴,公能之乎?”瑾曰:“瑾即请为先生脱之。”海曰:“不然,今李梦阳高于李白数倍,而海固万不及一者也,下狱,而公不为之援,奈何?欲为白等脱靴哉?”②(明)雷礼:《皇明大政纪》,明万历刻本。
又有与此条内容相同而文字不同的版本,如明陆应阳《樵史》卷一:
李献吉疏劾刘瑾,瑾甘心毙之狱,李从狱中出片楮曰:“德涵救我!”时康公海于瑾为同乡,康足迹不至其门,瑾每心望焉。康欲解献吉难,乃不得已而造瑾,瑾大悦,盛款康公,公因叹曰:“献吉,今之李白也。公知其人乎?”瑾唯唯。李遂得释③(明)陆应阳:《樵史》,清书三味楼刻本。。
此条中直接说“献吉,今之李白也”。无独有偶,梦阳的好友及学生们也经常将其比作李白,如何景明《得献吉江西书》曰:“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鼓柁襄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④(明)何景明:《大复集》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怀李献吉二首》其一称:“东方元太岁,李白是长庚。才大翻流落,安知造物情。”此二诗中的李白即是指正德八年(1513)在江西官场遭遇困扰的李梦阳。其他如孟洋《贤隐寺怀李献吉尝游此留题》“风流怀李白,留滞大河堤”⑤(明)孟洋:《孟有涯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明嘉靖十七年王廷相等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杭淮《春日滁阳怀献吉复用乍合水上萍忽散风中云为韵十绝》“十年不出轻轩冕,海内争高太白文”⑥(明)杭淮:《双溪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濂《挽李献吉》“李白骑鲸已上天,故留诗卷世人传。飘然秀句三千牍,籍甚才名四十年”①(明)李濂:《嵩渚文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明嘉靖间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王尚絅《寄空同二首》“李白南流地,长沙北召时”②(明)王尚絅:《苍谷全集》卷三,乾隆戊寅重刻本。,等等。明人如此明显地以李梦阳比拟李白,这种称赞并不是有意吹捧,而是根据李梦阳与李白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客观评价,也进一步说明,李梦阳学习李白创作方式取得了较高成就。李梦阳与其诗友们积极倡言学习汉魏与盛唐诗,而李白恰恰是一个代表,是一面诗歌复古的文化旗帜。
在诗歌理论方面,李梦阳也提出了与李白相似的观点,这其实是梦阳学习李白作品的理论根据。因此,不得不稍加论述。
首先,提出古诗尊汉魏的观点。明高棅《唐诗品汇》以陈子昂与李白的五言古体为最正宗,而此二人正是推崇汉魏诗歌最力的唐代诗人。陈子昂《寄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证者。”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李白曾下功夫模拟过汉、魏诗赋,具有强烈的学习汉魏诗歌传统的主张和意图。根据当代学者研究,李白早年三拟《文选》,他所作赋、乐府和古诗都留下了明显的模仿痕迹③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284页。。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徐、庾、杨、王亦时用之。”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清赵翼《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⑤(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李青莲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明清文人即已认为李白古诗之所以有成就,即是因为他善于学习风、骚及汉魏乐府的结果。
同样,李梦阳也提出“古体必汉、魏”理论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载《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他进一步指出:“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者事也。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沉着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⑦(明)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载《空同集》卷六十二,明万历三十年邓云霄刻本。“格古”是李梦阳创作风格的主要追求,“山人尝以诗视李子,李子曰:‘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矣’”(《空同集》卷四十八《潜虬山人记》)。所谓“格古”就是以古人为标准,提倡高格高调的诗文创作,这里的“格”既有标准、法式的意思,也有格调的意义。在李梦阳看来,各种诗、文体格,凡最早出现的,总是最完美的。所以他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他在《刻阮嗣宗诗序》中说:“予观陈子昂《感遇》诗,差为近之,唐音沨沨乎开源。及李白为古风,咸祖籍词。宋人究原作者,顾陈、李焉极,岂其未睹籍作邪?”(《空同集》卷五十)认为李白的古诗之所以具有独特性,能流芳千古,就在于他善于学习阮籍诗的优点,因此,古诗创作应当从魏晋诗歌中获取养料。明清时期的文人谈到梦阳五言古体的渊源必提汉魏六朝,如孙枝蔚云:“先生五言古诗,本于陆谢,句中皆有筋骨。”俞右吉曰:“献吉五言古诗,康乐以后一人。”朱彝尊亦称:“献吉五古,源本陈王、谢客。”⑧以上三条皆出自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十四“李梦阳”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如此一来,李梦阳不仅与李白诗歌创作见解相同,而且追求与学习的诗歌样板也同源。
其次,崇尚自然的文学观。由于信仰道家道教,李白是自然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与践行者,这一点在其《日出入行》诗中体现得十分突出。诗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万物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的生存绝不能违逆自然,因此要顺应自然,与万物相生相灭。就连饮酒也与自然联系起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四首》之二)。他称自己的作品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江夏岳阳》)绝非自吹。
无独有偶,作为儒家传统文人的李梦阳,他也积极提倡顺应自然。在《俟轩子赋》中写道:“夫桃李不能秋以英兮,桂菊春而岂华。”(《空同集》卷二)万物皆因春夏秋冬而呈现不同的状态,不能随意改变它们。在《鹊赋》中明确说:“庶遗安于众鸠,顺天命而自然。”(《空同集》卷三)主张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其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他在《诗集自序》中说:“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因此要在作品中传达自己的真心与真情。中年以后李梦阳提倡从民歌中吸取创作养料,指出文学要重在抒发情感,与其自然观恐不无关联。他在晚年所作《空同子》八篇中论述自然之道,明确主张要在日常生活中体悟“道”,其《论学篇》说:“陶虽不言道,而道不离之,何也?以日用即道也。”意思是说陶渊明虽不专言道,但其诗歌中却存在着道,这就是“日用”即道的原因。他又说:“道贵简默,非但防易与烦也。有道者其言自简,听言亦简,不费辞说而情伪了然也。言约而义尽,故自简。《易》曰:‘吉人之辞寡。’”道是可以用简明的语言即可讲清的,无需高谈阔论。受此观点指导,他在作品中也尽量叙写自然,表现自然之趣。清人即发现其某些诗歌具有自然的特点。李梦阳作有《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云:“纵横排宕,不求合法,自然中节。子由所云‘千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者也。”①(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四杜甫《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评语,清乾隆刻本。此诗属歌行体。其《汴中元夕五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初集》评曰:“自然华妙。”②(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初集》卷三下,清同治重刊本。此诗属七绝。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推延到他其余作品,这些评论确是李梦阳部分作品的特点。
有学者称:李白“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主题、形象、气氛、韵律向前发展,即在同一方向上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再也无法在这一旧题内超越他的水准”③郁贤皓:《李白选集·前言》,载《李白选集》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就在这样“难以为继”的情形下,李梦阳迎难而上,以李白诗为榜样,在充分继承李白诗题材与体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古体诗作,包括“效李白体四十七首”,并在题材与内容方面有所超越。但就总体而言,李梦阳五言古体的成就却并未能够整体超越李白。
Li Mengyang’s Receptiveness to Li Bai as Seen from His“Forty-Seven Poems in Imitation of Li Bai”